第十二章 打蛇打七寸(第4/18頁)

在梅列茨科夫的兵力配置中,第三十五集團軍、第二十五集團軍被作為輔攻部隊,它們一個在主攻部隊的北側,一個在主攻部隊的南側,用於保護主攻部隊也就是突擊集團的側翼。

8月9日淩晨1點,在第三十五集團軍的進攻地段內,蘇聯邊防軍率先展開行動。邊防官兵們乘坐著消音汽艇和小船,在渡過烏蘇裏江和松阿察河之後,襲擊了日軍國境哨所。到淩晨兩點,整個邊境線都已掌握在蘇聯邊防軍手中,

與此同時,經過十五分鐘的炮兵急襲射擊,集團軍主力的第一梯隊對松阿察河展開搶渡。

渡過河並不難,難的是上岸。松阿察河對岸是開闊的沼澤地,只有繞薄藤條的柞樹和槭樹林遮蔽著這片不毛之地。在突擊集團的進攻地段內,9日當天才下雨,但松阿察河一帶已經連下了三天大雨。大雨不僅淹沒了小路,而且灌滿了松阿察河的整個河谷,這使得沼澤地之外再也找不到一條可以用來行軍的道路。

學習紅旗第一集團軍是唯一的辦法。集團軍指揮部立即從第一梯隊中抽調四個工程兵營和五個步兵營,用於開辟急造軍路。

在開路的同時,集團軍炮兵對預計要攻克的虎頭要塞進行射擊,航空部隊也出動戰機對要塞內的工事轟炸了足足兩個小時。

第二十五集團軍的動手時間更早。8月9日零點,他們即對東寧要塞的日軍觀察哨發動突襲,隨後以坦克旅為先遣隊向前推進。

最先遭到攻擊的日軍觀察哨幾乎瞬間就被摧毀,其余日軍在遭到損失後也都奉令後撤。

到8月9日中午為止,由於很多防禦要點與後方的聯系被蘇軍迅速切斷,日軍的各級指揮官紛紛陷入混亂。東寧一帶系由關東軍第三軍防守,但在中午之前,軍司令部仍不知道邊境線上究竟發生了什麽,也弄不清楚各部隊的所在位置。這種狀況使得指揮官們無法從最初的震驚中恢復過來,更做不到在接下來的戰鬥中有效應對蘇軍的進攻。

第五軍負責東部大部分地區的防禦,除了東寧外,其他三個區域遭到攻擊的部隊都隸屬於第五軍。軍司令官清水在上午接到了電話報告,報告中說邊境地區戰鬥激烈,而且蘇軍正在猛攻虎頭要塞。

在向方面軍進行匯報後,清水召開了由集團軍參謀長和師團長共同出席的會議。他在會議上告訴部下,第五軍正在組織炮火反擊,但是“他們(蘇軍)的步兵好像已突破邊境”。

火力密度

清水這時才想到應該怎麽辦。第五軍的防禦計劃以確保關東軍第一方面軍司令部所在地牡丹江市為核心。這個“滿洲國”東部唯一的中心城市,不僅是日軍從東面掩護哈爾濱方向的防禦屏障,同時也是重要的交通樞紐和日軍預備隊的集結地。從戰略意義上來說,牡丹江是蘇軍從東部進入中國東北腹地的第一關。

第五軍事先在牡丹江前面設置了三道防線。第一道防線為邊境築壘地域,綏芬河要塞、虎頭要塞、東寧要塞即在其中。在第一道防線的穆棱河以西高地上,日軍構築了野戰工事,此為第二道防線。第一道防線再往後,即為以牡丹江為中心的第三道防線。

現在清水希望首先通過第一道防線延緩乃至挫敗蘇軍的推進,為關東軍總司令部調動機動部隊實施反擊爭取時間。會議一結束,與會的各師團長就趕緊通過電話,將作戰命令傳達給所屬師團的作戰參謀,然後自己也離開軍司令部,到前線進行指揮。

這時在第一道防線上,綏芬河要塞雖然已在觀月台段被打開缺口,但也仍可以起到牽制蘇軍的作用——第五集團軍在繼續往縱深推進的同時,不得不留下部分兵力,以徹底肅清要塞的其他抵抗樞紐部及其支撐點。

梅列茨科夫認為,當需要攻克非常關鍵的築壘地域時,必須不惜工本,否則就難以取得戰鬥的勝利。對處於主要突擊方向的第五集團軍,他在兵力和火力上都給予了特別的加強和傾斜,並要求在突破地段高度集中軍隊和技術兵器。

第五集團軍編成內的步兵有4個步兵軍,12個步兵師。特種部隊包括5個坦克旅,6個重型自行火炮旅,22個炮兵旅,4個工兵旅,1個防空師和大量其他特種支援部隊。全集團軍總計擁有692輛坦克和自行火炮,2945門火炮和迫擊炮,432門喀秋莎火箭炮。這裏面,僅火炮數量就接近於方面軍火炮總數的一半。

集團軍由此在各個突破地段都可以形成相當大的密度:每個師總共只在三公裏寬的地帶段內發動進攻;炮兵密度可達到每公裏正面不少於200門,個別地段250門,在山地條件下,這樣大的火力密度在整個二戰中都是空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