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打蛇打七寸(第2/18頁)

三〇〇師鋪設的急造軍路有五米寬,工程工兵營將其加寬到七米。另外他們還要在矮灌木叢中構築束柴路,以及在有水面的地方修築橋梁。

在先遣支隊後面,會陸續跟進三個縱隊,每個縱隊裏都會配屬一支工程工兵營。他們負責進一步改進路面和對薄弱地段進行加固,同時還要幫助被陷住的運輸車輛通過。

沿著急造軍路,頂著驟雨,穿過原始森林、沼澤和山嶺,紅旗第一集團軍在進攻的第一天向敵境推進了5~6公裏,主力前出至石頭河西岸。

關東軍負責東部防禦的是第一方面軍,下轄第三軍、第五軍以及其他三個師團,司令官為喜多誠一大將。蘇軍發動進攻的時間、氣候狀況乃至進攻的滲透方式,都大大出乎喜多等人的意料。第五軍司令官清水規矩事後證實:“我們沒想到俄國人會進行這種閃電式的進攻,而且沒有想到俄國軍隊(指蘇軍)會穿越原始森林。”

在突擊集團的攻擊前方,各築壘地域掩護著幾個最重要的戰役方向,要想全部通過間隙地迂回過去是不可能的。位於突擊集團左翼的第五集團軍充當了奪取築壘地域的箭頭,8月9日淩晨1點,在未做炮火準備的情況下,第五集團軍先遣支隊即向綏芬河悄悄接近。

支撐點

綏芬河要塞是東北邊境最堅固的築壘地域之一,對中東鐵路起著掩護作用。它沿綏芬河南北的主要交通線展開,正面約四十公裏,縱深三十至三十五公裏。整個要塞總計有五十八個混凝土掩蔽部,二百九十五個混凝土碉堡,一百四十五個土木碉堡,六十九個裝甲炮塔,二十九個指揮和觀測點,五十五個火炮陣地。

內部結構上,綏芬河要塞由五個抵抗樞紐部組成。每個抵抗樞紐部又包含了三到六個支撐點。支撐點通常都建在高地,上面密布混凝土或土木構築的反坦克炮、機槍及火炮發射點,並配有暗設的地下入口。各支撐點之間挖有大量的交通壕以便聯系。

依照蘇軍的預計,每個抵抗樞紐應有一個滿員師團。理論上,關東軍也認為,起碼應以一個聯隊防守一個抵抗樞紐,可是實際上他們並沒有這麽多兵力可用,整個綏芬河要塞一共只有第一二四師團的兩個步兵大隊加一個中隊。

於是日軍只好退而求其次,選擇集中兵力固守其中兩個最主要的抵抗樞紐:一個大隊守北面的觀月台,一個大隊守東北面的綏芬河。還有一個中隊,被安排守南面的鹿鳴台。

在大隊防守的抵抗樞紐中,一般以中隊守支撐點,以小組、班和小隊負責前沿和小火力點。雖然兵力上降了不少档次,但以要塞工事之堅固,仍不難建立起有效的防禦。

梅列茨科夫對各個集團軍的實力和行動特點都有清晰了解。第五集團軍是方面軍中唯一一個整建制的東調部隊,官兵的戰鬥素質很高,尤擅長於攻堅。在西線的東普魯士戰役中,該集團軍曾接連突破兩座由德軍把守的重要築壘地域。可以說,安排他們對綏芬河要塞進行突破,就是要發揮其特長。

第五集團軍先遣支隊迅速推進至北面的觀月台。對突破觀月台,各分隊一個盯一個,均有相應的任務分配。比如謝爾巴科夫連的任務就是對觀月台的一個強固支撐點發起強襲。該支撐點的周圍布有鐵絲網、地雷場等障礙,附近還設有警戒哨,攻擊難度不小。

從8月8日清晨起,連長謝爾巴科夫大尉就開始為晚上的行動做精心準備。他和排長們一起研究地形和通往支撐點的道路,並專門指定了觀察員監視日軍的動靜。

通過觀察察明,日軍的警戒哨位離營房和一個設防高地很近。謝爾巴科夫決定在暗夜掩護下,盡可能接近日軍警戒哨位和主要陣地,然後從三面發起夜襲,以奪取支撐點。

按照他的計劃,連裏在近似實戰的條件下,進行了隱蔽接近攻擊目標和迅速發起沖擊的預先演練。

出擊之前,官兵的軍上衣和船形軍帽上都縫有一塊白布,以此作為最簡單的聯絡信號和識別標志。此外,各排還各自補充規定了本排使用的信號。

下暴雨雖然是個意外,但連裏也早就做了備案,那就是規定另外一種信號——每個官兵在聽到問“誰”時,均應回答:“彼得羅夫。”

謝爾巴科夫連從8月9日淩晨1點起開始向支撐點運動。當時估計要用兩個小時才能到達支撐點,這倒不是因為路遠的緣故,而是夜間運動必須極其謹慎小心,一著不慎,就可能令行動失敗。

行進時,居前的偵察兵通過指北計導引探路,同時鋪設電話線,以引導後面的步兵。後續的步兵呈縱隊跟進,彼此靠得很緊,且互相拉著手,以免在黑暗和雨中掉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