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最強者才有機會生存 (上高會戰)(第4/10頁)

由於陣地面積不大,在日機和火炮的集中轟擊下,兩名連長一死一傷,總共死傷了八十余人,但他們沒有因此後退或畏縮,而是沉著應戰,奮起迎擊,憑借有利地形和既設的堅固陣地,打退了日軍一次又一次的淩厲沖鋒。至傍晚時分,兩連余部才撤入主陣地與主力會合。

此時五十八師師長廖齡奇正在湖南嶽麓山參加軍官訓練班學習,副師長張靈甫代理指揮,根據反饋到的敵情,他迅速對防禦部署做出調整,把重兵調整至日軍的主攻方向。

日軍在攻擊程序上很少變化,都是按照其軍事教科書的規定,分陣地偵察、開進、展開幾個步驟依次進行。經過對五十八師警戒陣地的攻擊,日軍第三十四師團認定已經偵察到了防線配置情況,因此便於3月19日,調動主力向五十八師主陣地發起攻勢。

七十四軍在野戰陣地構築方面已有相當經驗和水平。建立在上高外圍的陣地都是據點式的半永久野戰工事,它由點連成線,再由線連成面,除在掩體前布設鐵絲網和鹿寨外,陣地前和陣地內的火力網也均編成嚴密。

這樣的部署只是為了抵禦步兵沖鋒,要用來擊退日軍的整個進攻,還遠遠不夠。抗戰以來的經驗教訓告訴人們,日軍進攻有一個老一套的三部曲,即轟炸、炮擊、沖鋒,它在攻堅之前,必定會憑借其強大的火力優勢,以飛機和大炮進行輪番轟炸,從而給守軍造成重大傷亡。等到日軍步兵開始沖鋒時,陣地上往往無可戰之兵。

鑒於這一認識,中國軍隊很早就在山地防禦戰中貫徹了“陣地戰中的運動戰”原則,即在山棱線背後百余米的地方挖掘隱蔽陣地。當日軍轟擊時,主力部隊全部撤至隱蔽陣地,前面陣地上只留下觀測兵和通信兵,隨時報告日軍動態。

五十八師的主陣地體系即為如此結構。當日軍耍前兩板斧時,山頭被炸得煙塵滾滾,碎石亂飛,而當日軍以為守軍在其猛烈轟擊下已死傷殆盡,遂用步兵展開猛撲時,守軍主力會突然自棱線後面翻上來,並迅速組成交叉火網,打日軍一個措手不及。

激戰竟日,五十八師主陣地絲毫不為所動。與此同時,另一側的五十七師也露出崢嶸。該師原師長施中誠已升任副軍長,現任師長余程萬率部急進,從側背向日軍實施了猛襲。

很冒險

五十七師所守陣地為官橋、泗溪一線。泗溪有一條溪流名叫泗水,有一座七八十米的五孔石橋橫跨其上,如果不是在雨季,行人可以從橋下涉水而過。五十七師所襲擊的正是實施強渡中的日軍。

三路日軍興兵作戰,中方在南北兩路或多或少都安排了軍級部隊與其纏鬥,只有中路基本上是你想怎麽來就怎麽來,沒有人跟它硬頂著。這在無形中助長了日軍第三十四師團的驕橫之氣,官兵個個氣焰逼人,都恨不得一步就跨進上高城。

過度的輕敵和麻痹必然要付出代價。日軍第三十四師團只顧加快行軍速度,卻不知戒備,讓五十七師找到了可乘之機,而就遇襲的類型來說,半渡被擊通常又是最要命的。日軍第二一六聯隊第二大隊被打得潰不成軍,大隊長木下重四郎少佐第一個被擊斃,該大隊的指揮力量隨之下降,余下官兵幾乎全部戰死。

渡河點旁邊的日軍炮兵部隊同樣毫無防備。一部分火炮當即被擊毀,剩下的日軍炮兵來不及裝定標盡,被迫用直接瞄準的方式作抵進射擊,這才勉強穩住陣腳。

接到前方戰報後,第十九集團軍總部隨即在其主辦的《華光日報》上發布了消息。以往很多所謂的喜報都不同程度地摻雜水分,但這一回連報紙編輯都很自信地說:“(我們)打了勝仗是不會錯的。敵人在昨晚的廣播上還趾高氣揚,可是今晚的廣播卻對上高戰況只字不提了。”

這時日軍陣容已經出現了新的變化。在北路,第三十三師團一方面苦於在狹窄山隘裏遭到中方側擊部隊的圍攻;另一方面又誤以為已完成了驅趕任務,於是便以要出發前往華北,不能在前線久待為由,急匆匆地開始返回。本來該師團已有一個前鋒大隊插入中方五十八師防線並交火,現在見大部隊撤退,這個大隊也就跟著走人了。

第三十三師團不顧另外兩路友軍的安危,提前脫離戰場,為中方第十九集團軍解決了一翼的威脅,同時也使日軍自身的右側背暴露出來。南路的第二十旅團犯的則是另外一個錯誤,他們舍不得集中兵力硬拼,一個大隊也要分成幾個縱隊來逐次使用,導致整個旅團零零碎碎,進展十分緩慢。

一個缺了陣,一個不給力,等於只有中路的第三十四師團在孤軍深入。冒險嗎?很冒險。可是第三十四師團長大賀茂並不想就此罷手。知道遇上勁敵,反而增強了他繼續往前突進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