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戍戰鬥之後,遠征軍裝甲兵團在緬北進入休整,等待惠通橋工程完畢後歸國(怒江上的惠通橋當時的承重能力,不足以承受謝爾曼坦克的重量)。1945年6月,得到中印公路物資補充的中國軍隊,在湘西雪峰山對日軍進犯部隊發動反攻,遠征軍中的新六軍空運參戰,當時也有將裝甲兵團調運參戰的考慮,但終未成行。8月15日日本投降後,裝甲兵團按照“租借法案”將戰車歸還美方後返回祖國,遠征軍戰車部隊的歷史就此告一段落。

歸國後的遠征軍裝甲部隊人員去向十分復雜。國民政府將該部人員分編入國內的裝甲部隊。但是,裝甲兵團一部分人員,如李九齡等不願意參加內戰,紛紛退伍或開了小差,一部分人通過被俘和起義等途徑加入了解放軍,為解放軍裝甲部隊的早期建設作出了貢獻;還有一部分人員始終在國民黨軍中任職,後來撤退到台灣。不過,由於“孫立人兵變”案和原裝甲兵團第一營營長趙志華“湖口兵變”的影響,這批官兵在台灣多境遇坎坷。

其實,一個“孫立人兵變”的冤案,讓很多遠征軍出身的將領就此斷送了前程。前面提到的“攔路虎”陳鳴人將軍,在孫立人出事後隨即被捕,一直被監禁到1975年。

裝甲部隊人員在中印公路與滇緬公路打通的路標處合影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坎坷也好,星散也好,歷史的汗青上,這些曾為一個國家和民族而奮戰的老兵們,早已用自己的鮮血留下了不朽的足跡。

每一個犧牲都是不朽的,或許正是說的他們。

遠征軍裝甲兵團的戰鬥歷程已經遠去,對他們最好的紀念,或許就是史迪威在聽說中國政府將中印公路命名為“史迪威公路”後的話。

這位桀驁不馴的將軍對此沒有絲毫感激,他表示自己一點兒也不喜歡這個命名。他認為,用一個人的名字命名這條公路,實際上忽視了為了開通這條公路英勇奮戰的普通遠征軍戰士們的貢獻,只有他們,才是這場戰爭中真正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