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11月,裝甲兵團再次從印度出發,殺入緬甸戰場,參加了八莫周圍的戰鬥,一路勢如破竹。

這裏,據說是清朝大將傅恒征緬時屯軍的重鎮銅壁關,也有人說諸葛亮南征時“深入不毛”中的“不毛”,就是今天“八莫”的諧音。在八莫之戰中,戰車部隊最初準備用於攻城,後發現八莫城中多參天老樹,在前面的炮戰中多被連根拔起,變成了路障,戰車行動不便。因此,裝甲部隊改為擔任從市區外的山坡上向城中炮擊的任務,以掩護步兵的進攻,並隨時截擊日軍機械化部隊的突圍行動。日軍稱,中國遠征軍在這一戰中動用了“自行火炮”。其實,所謂自行火炮就是裝甲兵團的坦克。

在八莫戰鬥中被俘的日軍坦克,上面帶有“旋風”字樣。整個八莫都被遠征軍包圍了,哪怕是寫上“梅超風”呢,也跑不出去了。

這時,印度方面的中國遠征軍已經拿下了日軍重兵死守的密支那,這一仗打斷了緬北日軍的脊梁骨,守將水上源藏少將在請求突圍不獲批準的情況下自殺身亡。雲南方面的遠征軍也終於粉碎了日軍在松山、騰越一線的頑強抵抗,奪取龍陵,收復滇西全部失地指日可待。此時的日軍雖然在北緬投入的兵力大大增加,師團級番號從兩個加到了六個,但鬥志早已和胡康河谷戰鬥不可同日而語。面對裝備訓練都在自己之上的中國遠征軍,日軍作戰日趨消極,裝甲兵團再沒有遇到如英開塘那樣的硬仗,作戰較為順利。

不過,令很多裝甲部隊官兵遺憾的是,他們一直想與曾在中國戰場驕橫一時的日軍戰車部隊當面打一仗,卻始終未能找到機會。在八莫戰場日軍曾投入裝甲部隊,但由於日軍城防司令原好三大佐不懂裝甲作戰,參戰的日軍車輛一部分被半埋在工事中充當支撐點,多半被遠征軍密集的炮火摧毀,一部分因油料不足無法突圍,被遠征軍俘獲。雙方並沒發生坦克之間的對戰。

1945年1月27日,遠征軍X部隊和Y部隊在芒友會師,中印公路正式開通。

但是,對裝甲兵團來說,戰鬥並沒有結束。1945年1月29日,掃蕩中印公路周圍日軍,向新維和臘戍(即今天緬甸的果敢特區)方向進攻的遠征軍裝甲兵團,意外地在新維門戶貴街(Kutkai)與日軍裝甲部隊遭遇,中日裝甲部隊的對決,居然在這個大劇已經落幕的時候發生了。

說來這也符合邏輯,在前面的戰鬥中,日軍裝甲部隊一直回避和優勢的遠征軍裝甲部隊正面交手,但隨著中國軍隊的節節進逼,日軍回旋的余地越來越小,至此雙方終於迎面碰撞。

這一戰是緬北戰場罕見的戰車之間的作戰。遠征軍裝甲兵團參加這次戰鬥的,包括中型戰車突擊隊和戰車第一營的第三連。令人遺憾的是,參戰的美軍官兵回憶這一戰時,多著墨於自己所駕駛坦克的戰績,對中方的戰績描述不多。根據雙方記載,這一戰還原後大約是這樣的。

在八莫戰鬥中被俘的日軍坦克,上面帶有“旋風”字樣——整個八莫都被遠征軍包圍了,哪怕是寫上“梅超風”,也跑不出去了。

當時已近傍晚,裝甲兵團的部隊奉命支援步兵攻占貴街,他們並沒有直沖鎮子,而是沿著鎮子旁邊丘陵上的公路搜索攻擊,以占領攻擊陣地。這條山腰上的公路旁有一個小的沖擊扇平原。在這裏,遠征軍中型戰車突擊隊的謝爾曼戰車和第三連的斯圖亞特式輕型戰車在這裏分開,輕戰車部隊在山麓展開,準備對貴街鎮進行攻擊,中戰車則在上方擔任警戒並提供炮火支援。

八莫戰鬥中被遠征軍俘虜的日軍戰車隊

在謝爾曼坦克上的克勞福德回憶,貴街鎮周圍,環繞著片片稻田,山上則長滿了比人還高的蒿草。此時,還無法判斷鎮子裏有無日軍,坦克兵們都把腦袋和肩膀伸出坦克的頂蓋朝外看。就在大家的注意力都在鎮子上時,克勞福德忽然發現,山上有幾個草堆動了起來,他在最初的驚訝後立即醒悟過來:那是隱藏在草叢中的日本坦克!

幾乎與此同時,日軍坦克對準中國遠征軍的戰車開火了。

果然,隱藏在草堆中的,正是日軍第14坦克聯隊所屬的一隊九七改式和九五式戰車。這個坦克聯隊在英帕爾之戰中損失慘重,撤退到曼德勒後於12月調往緬北,此時剛剛隸屬於第18師團。由於在前面的戰鬥中損失過大,只剩了不多的幾輛戰車,這支日軍裝甲部隊東躲西藏,始終不敢和遠征軍正面交手。由於當時中美聯合空軍已經掌握了緬北上空的制空權,日軍戰車部隊在空襲中受損嚴重,眼看無法全身而退,這一次索性在山坡上設伏,試圖利用近戰和遠征軍的坦克部隊拼一個魚死網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