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芒友

在日軍緬北防禦體系中,密支那和八莫的先後陷落,意味著繼續在這裏進行抵抗已經不再有重要意義。第33軍參謀前田博在回憶錄《緬甸方面軍的作戰和戰後處理》中稱,至此“中國打通國際通道的任務已經完成了99%。”

1944年12月20日,日軍在南坎為原好三大佐所部八莫守備隊和山崎支隊,即日軍救援八莫戰鬥中陣亡人員舉行了“慰靈祭”。中國人稱之為“招魂會”。為了提高士氣,第33軍軍長本多正材中將親自出席儀式,並對遠路趕來參戰的第49師團及炮兵部隊深表感謝。雖然此時聚集在這裏的日軍番號空前之多,但各部隊無一不是傷痕累累。緬北滇西日軍殘部已被壓縮到一線谷地,所控制地方雖然包括南坎、遮放、畹町、芒市、芒友、臘戍,但態勢十分被動,已經無力阻止中印公路的開通。兩翼中國軍隊似一對鐵鉗壓迫而來,形勢危在旦夕。所以儀式雖然隆重,但氣氛淒淒慘慘,儀式一結束各路日軍將領紛紛返回各自部隊,應付隨後戰局。

盡管日軍上層,包括南方軍和緬甸方面軍都在要求第33軍繼續進行遲滯作戰,但該軍司令部已經撤退到南方的新維,並準備繼續向靠近曼德勒的西堡後撤,預示著一場大潰退已經不可避免。

日軍面對的這場大潰退,其範圍不僅在緬北,這裏只是多米諾骨牌的第一塊。

日軍在緬甸的部隊,共分三個軍。其中,第15軍是機動作戰兵團,被牟田口廉也中將用於向印度的進攻。第33軍駐防緬北和滇西,任務是切斷中國的國際通道滇緬—中印公路。這兩個軍如同緬甸方面軍一攻一守的雙臂。而第28軍及緬甸方面軍本部的直轄部隊部署於中南緬,是日軍防衛緬甸的二線守備部隊。

1943年底,中國遠征軍以新一軍為主力的駐印X部隊向緬北發動反攻,孫立人和廖耀湘率部勇奪胡康河谷,重創了日軍第33軍的左翼,令其主力第18師團傷亡慘重;而第33軍另一主力,右翼的第56師團,在滇西則被中國遠征軍的Y部隊鉗住,無法調頭增援,該軍首尾難顧,不但很難完成阻斷中印公路的任務,而且面臨被殲滅的危險。這是緬甸多米諾骨牌的第一塊。

擔心緬北失守,日軍不得不將運送到緬甸的補充兵和物資優先供給第33軍,導致15軍對印度的攻擊力量與補給,從一開始就差強人意。更要命的是由於密支那危殆,為了增援第33軍,日軍不得不抽出原定為第15軍提供二線掩護的第53師團北上救援。結果,在英帕爾城下,糧彈耗盡的日軍第15軍匆忙後撤時,因為沒有掩護部隊,在不斷遭到追擊的後撤中潰不成軍。這是緬甸多米諾骨牌的第二塊。

日軍第15軍戰敗後,目睹其後撤途中屍體竟然填塞了河水的慘狀,1944年底,一直膽怯觀望的英軍終於壯起膽子,向緬甸中部和南部發起了攻擊。此時,守衛在這裏的日軍第28軍忽然發現自己的兵力單薄得可憐,無法應付英軍的進攻。其部下此時只有第54、第55兩個師團,外加一個第72混成旅團,原定劃歸它使用的第2、第49師團,都被調到滇西前線,協助第56師團阻擊衛立煌對龍陵的猛攻去了。第28師團因此節節敗退,無法扭轉戰局。這是緬甸多米諾骨牌的第三塊。

當然,還有第四塊。1945年2月,日軍在兵力嚴重不足的情況下,病急亂投醫,匆忙將本來就軍心不穩的緬甸國防軍(由昂山領導的緬甸獨立軍改編)調往前線,掩護日軍撤離。昂山將軍本來對和日軍合作就抱著利用的態度,此時看到日軍必敗,並不願意為之殉葬。因此,他立即以此為契機,率領該部發動起義,投入盟軍行列,並以此為籌碼,試圖謀求盟軍對緬甸獨立的支持。緬甸國防軍是日軍用以控制緬甸民間的力量,政治意義大於軍事意義,而昂山也是日軍在緬甸極為重視的盟友,他的率部起義使日軍在緬甸的統治從根本上發生動搖。

在一塊塊多米諾骨牌相繼倒塌之際,無論政治還是軍事,日軍在緬甸的大潰敗,已經不可避免了。

日軍在南坎召開“招魂會”幾天後,中國遠征軍的攻擊再次展開。此時,緬甸正在旱季,讓日軍此前依托雨季掩護的防禦方式無法故伎重演。

第33軍參謀黍野弘在回憶錄《昆司令部·龍陵—芒市的撤退》一節中寫道:“正月剛剛開始,就接到‘龍兵團和南坎的山崎支隊正面之敵,已經開始進攻’,而臘戍也遭到從未有過的大規模轟炸,軍官宿舍等設施都被炸毀。這顯然是印度和雲南兩路遠征軍共同開始了進擊行動。”

此時,日軍第33軍部隊的布防,酷似中國字“丫”的造型,其右側一枝為龍兵團,即第56師團,師團部在畹町,其防衛地域已經被壓縮到畹町,這裏的日軍與遠征軍在雲南的Y部隊對峙,畹町以南為第56師團後方基地芒友;左側一枝是山崎支隊,主要為第18師團殘存主力,位置在原軍司令部南坎,並在附近瑞麗江南岸放有少量部隊。“丫”字下面一豎,為從南向北經臘戍、新維、南帕卡的日軍補給線。南坎、芒友、南帕卡組成一個由公路連接的三角形,是日軍防守的核心地帶。第2師團、第49師團等調來增援的部隊,則分散配屬給第18、第56兩個師團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