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八莫之三

在寫作這部作品的中間,筆者意外得到了一件禮物。一位曾在筆者所在公司工作過的美國友人,告知可以為中國的戰爭研究者提供一批錄像,主要是美國國防部的解密档案。

當時,他提到的內容主要是朝鮮戰爭。這裏面,涉及志願軍抗美援朝的部分吸引了筆者。因此,筆者表示感謝,並請他將這批錄像寄送過來。

錄像寄到的時候恰好是聖誕節。寄來的郵包毫不起眼,並沒有一點聖誕節的感覺。不料,拿到的時候,卻發現收到的資料比預期的要多。

打開看,發現多的部分,是一些美國官兵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拍攝的錄像,其中,有很大一部分篇幅,主題竟然是中國的抗日戰爭。

僅僅一瞥,已經令人十分驚異。

中國炮兵奮力拉開炮閂,向日軍陣地傾瀉出一發又一發炮彈。

中國的六噸半戰車在廣西的山路上滾滾前進。

中國的纖夫喊著號子,拉拽著裝滿軍用物資的小船在江邊艱難行進。

中國傘兵部隊在湖南向日軍腹地發起反擊。

……

來不及看完所有的內容,也不知道這批錄像到底在國內是否已經公開過,但那份民族的感召,令作者感到,這或許是最好的聖誕禮物了。

其中,一部分錄像的內容,介紹的正是攻打八莫的戰鬥,甚至還有中國步兵潛伏進日軍陣地前線,引爆炸藥摧毀其據點的整個過程。

但這只是偶然的事情,真正的戰鬥,是炮兵進行的。中國炮兵用美國工兵運送來的炮彈,密集轟擊八莫日軍陣地,成為戰鬥的主力。我軍當時曾調用大量多種火炮聯合進攻,使用的有七五山炮、八二重迫擊炮、一〇五和一五五兩種榴彈炮。

從地圖上看,八莫城背靠伊洛瓦底江,面向東方,而這座城的東方,就是中國軍隊回國的道路。假如不打下八莫,日軍守軍可隨時威脅遠征軍的後背。

當時,辻政信認為緬北滇西戰場的中日軍隊,比例能夠達到15:1。但日軍以其在八莫的兵力,這種威脅,其實只是理論上的。

然而,中國遠征軍方面還是決定非打下八莫不可。

原因有二:第一,遠征軍在取得軍事裝備現代化的同時,也學會了美軍的“臭毛病”——在地面推進時,絕不留敵人的堅固據點在身後。這個原則直到海灣戰爭,“沙漠軍刀”行動的時候,美軍開始使用以直升機敵後機降為主要戰術的“蛙跳”作戰,才有所改進;第二,日軍在八莫掌握有一支機動性很強的機械化部隊,包括多數戰車,令遠征軍上下深感憂慮。

遠征軍中年僅十歲的小戰士——從密支那向八莫進軍

這倒是一個說得過去的理由。

盡管裝備了相當多的裝甲車輛,但原好三大佐大擺烏龜陣,並沒有把戰車派出來在外圍和中國軍隊交戰。這也一度讓中國方面比較疑惑,他們曾經多次派出飛機對八莫日軍進行偵查,卻一無所獲。似乎,日軍是把坦克作為神秘的預備隊,藏在了這座滿布佛寺的小城之中。要到打下八莫,中國軍隊才明白其蹤跡何在。

不過,要打八莫,首先要打開其外圍。因此,攻克鐵壁關後,中國遠征軍揮師向八莫進軍。10月29日,新38師抵達八莫北部天然屏障太平江,和日軍第一道防線交火。

和鐵壁關守敵一樣,這裏的日軍屬於八莫守軍中的遊什部隊,在前面的戰鬥中消耗甚大,在兵力、火力上與中國遠征軍相差甚遠。

在太平江北岸“三角山陣地”與中國軍隊作戰的第18師團55聯隊第二大隊補充兵中隊中隊長吉田秀男中尉,是少數從前線敗退下來的日軍軍官之一。從“怒濤”般進攻的中國軍隊面前逃出的吉田中尉,在自己的回憶錄中寫道:“裝備煥然一新的美械重慶軍在炮擊之後陷入沉寂,幸存的日本兵匆忙爬出陣地,遠遠地,在硝煙中隱約看到他們在陣地前的河谷中進出,似乎有軍官在喊‘keiga’(日語‘負傷’的意思。——筆者注),接著聽到越來越響亮的回音,‘keiga!’‘keiga!’,而後他們開始向我們射擊,並瘋狂地跳進我們的陣地來。”

美械裝備的中國遠征軍和純粹的美軍有一個完全不同的地方,就是每人一口緬刀,穿插時用於開路,一旦開始戰鬥又可以用來肉搏。

在白刃戰之後,負傷的吉田中尉和僅有的幾名部下踏水而逃。顧不上反省自己的奔逃是否符合武士道精神,吉田幾十年後仍然余悸未消地質疑“中國人為何大喊‘負傷’呢?”

作為一個日本人,他當然可以有這樣的質疑,而中國人只要讀一讀那兩個字的發音,就會明白這意味著什麽——keiga,正是中國南方一些地方“回家”的讀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