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八莫之二

在太平洋越島作戰中,塔拉瓦守軍指揮官柴崎少將曾對戰前離開的記者說了這樣一段話:“美國人用一百萬大兵,花一百年時間也拿不下塔拉瓦。”

雖然事實證明柴崎這段話純屬誇大其詞,但塔拉瓦之戰的確給美軍造成了極重傷亡,很多在瓜達爾卡納爾島那樣的血戰中幸存下來的老兵,卻在這個無名荒島上流盡了最後一滴血。以至於直到今天,美國海軍仍把一艘萬噸兩棲攻擊艦命名為“塔拉瓦號”,來紀念這場戰役。

八莫日軍守將原好三,在防衛八莫的時候,未必沒有和柴崎一樣的雄心壯志。

同樣是密集築壘防守,塔拉瓦守軍有四千余人,八莫的守軍只有三千余人,數量上略少,但原好三大佐隨時可以得到南坎方面的支援。而進攻八莫的中國遠征軍不可能像塔拉瓦戰役的美軍那樣,用300毫米以上的重炮直接轟擊日軍陣地——那是大洋海軍戰艦的專利。特別是八莫戰役打響前,由於新一軍、新六軍在密支那徘徊不前,一個新的消息讓日軍上下頗為振奮。日軍中風傳由於大陸戰局緊張,國民黨政府準備將在緬北戰場的遠征軍駐印軍部隊空運回國。如果這樣一來,八莫方面日軍的防禦之戰豈不唾手可得?

在豫湘桂戰役中被打得全線吃緊,元氣大傷的國民黨政府的確有這個意思,而且後來果然抽調了新六軍部分部隊空運回國作戰,但仍然留下了新六軍的第50師,與新一軍配合作戰。

密支那戰役後,新六軍包括新22師在內的部分部隊空運回國,在國內戰場起到了重要作用。他們參加了抗日戰爭正面戰場最後一次大戰役——雪峰山會戰,這一仗國民黨軍五大主力中有三支部隊參戰,即新六軍、第18軍、第74軍。早已油盡燈枯,連輕度智障都派上前線的日軍,實在抵擋不住如此豪華的陣容,一半逃遁,一半被殲。雪峰山戰役勝利結束,大陸正面戰場上中國軍隊終於以一場勝利為八年血戰畫下一個句號。

在八莫戰役時,中印—滇緬公路還沒有打通,抽調遠征軍主力回國顯然會影響整個中印緬戰場的格局,這肯定不為盟軍所接受;而眼看公路和輸油管都快要鋪進國內,在松山、騰越付出了重大代價的中國也亟待收獲犧牲的成果,所以,咬著牙也不會這時做出自毀長城的事情。

神通廣大的中美工兵部隊在修建中印公路

在這種簡單的邏輯面前,日軍卻急於傳播和相信“美械支那軍即將離開”的謠言,顯然軍心已經不那麽可靠。

10月15日,中國遠征軍在密支那的部隊大舉東進,日軍的幻想徹底破滅。耐人尋味的是,這次攻擊作戰,進攻部隊擺了個分成左、中、右三縱隊的奇怪隊形。

擔任主攻的,是左路孫立人所部中國遠征軍部隊新一軍,從密支那沿伊洛瓦底江順流而下,從西北向東南方向攻擊前進,目標直指八莫。中路廖耀湘的新6軍第50師則向南直插,從八莫以南的南支(Nauchye)、曼那等地直取西堡(Hsipaw,也有翻譯成“細胞”、“昔蔔”的),從戰術上看,似乎是要肅清八莫以南的日軍第2師團策應部隊,掩護新一軍對八莫的攻擊。而在這支策應部隊的南邊,還放了一支莫名其妙的右縱隊,這個右縱隊不是中國軍隊,主力是英國陸軍第36師。

有廖耀湘的一個軍掩護八莫戰役的側翼難道還不夠,還要放一個英國師來掩護廖耀湘?

這個從軍事角度看有些古怪的陣容不免讓人遐想。其實,只要看看地圖,答案就呼之欲出了。廖耀湘所部攻擊的目標西堡,是日軍在緬甸中部的軍事重鎮。當年遠征軍第一次入緬作戰,日軍就是出動一個師團,通過叢林穿插,經西堡向北,攻占了遠征軍的後勤中心臘戍,使整個緬甸戰局急轉直下的。更重要的是,西堡的路標上清楚標明,此處到緬甸古都曼德勒只有124英裏。戰史專家晏偉權先生去緬甸考察的時候,盡管道路情況很糟糕,但租一輛日本轎車,上午從曼德勒出發,下午就可以到達西堡。

中國遠征軍在八莫一帶的進攻路線圖

遠征軍老照片。前排左一就是同時享有兩個綽號“湖南騾子”和“中國虎”的新六軍軍長廖耀湘。

實戰中第50師倒沒有獨立完成任務,但在攻克八莫的新38師配合下,兩支如狼似虎的中國遠征軍交錯前進,不但在1945年3月24日拿下了西堡,而且繼續向南挺進,前鋒部隊第50師一直打到曼德勒郊外,攻占了號稱“曼德勒門戶”的喬美鎮(Kyaukme)和南燕鎮(Namyeng)。這時,已經被中國遠征軍打怕了的日軍紛紛向南或向東潰敗,很多通過邊界進入泰國境內,如果打瘋了的中國人加一把力,曼德勒已在囊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