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密支那之一

1944年雨季旱季之交,中國遠征軍開始發動對密支那的攻擊,在密支那的郊區和日軍展開激戰。密支那之戰,是目前很多人缺乏了解的一場戰爭,因為它發生在遠離中國的緬甸境內。我國的歷史教科書中,講述抗日戰爭時將其列為每個學生都需要掌握的內容,這說明了它的價值。為了能夠更圓滿地講述這場戰爭,筆者采訪了《中國騎兵》和《戰場上的蒲公英》的作者王外馬甲。

作為一名自幼受遠征軍老戰士熏陶的作家,他的描述,讓我們更加清晰地看到了此戰的全貌。

1944年5月,遠征軍新編30師和新編38師部隊向緬甸北部重鎮密支那發起攻擊。我們或許要問,遠征軍為什麽選擇在5月這個時候發動進攻呢?為什麽選擇一定要攻擊密支那呢?

先說攻擊密支那的原因。這是因為當時雲南的第二期遠征軍已經做好向滇西騰越這個方向進攻的準備。密支那是日軍在緬北的中心,是最適合防守的一個重鎮,也是緬北最重要的軍事支撐點,等於說如果拿下密支那,就把緬甸北部的主導權拿到手了。

什麽叫緬北呢?從緬甸的傳統歷史角度來講,我們現在雖然把緬甸說成緬北緬南,實際上更正規的稱呼應該是上緬甸下緬甸。它是以曼德勒為界限,緬甸人自己都這樣說。上緬甸是什麽概念呢?上緬甸曾經是中國的領土,中國在明朝以前在這裏都實施過直接有效的管制。第二個特點是,上緬甸即使在二戰那個時候也是以撣邦為主要管理統治民族的,而撣邦就是我們中國的傣族,它對中國人的支持度和情感度,以及中國對它的理解度跟下緬甸不同。

下緬甸在歷史上就是另外一個國家,英國人在同意駐印遠征軍對緬甸作戰時,英國人有一個很清楚的概念,他也是希望中國多在上緬甸作戰,而盡量不要進入下緬甸。他認為以仰光為中心的下緬甸是殖民統治的基本地盤,正因為如此,對上緬甸,也就是緬北的日軍攻擊的抵抗基本上落在了中國軍隊的身上。中國軍人如果要看哪裏是上緬甸軍事支撐最主要一點,密支那就理所當然地成為其主力部隊新38師和新30師重點攻擊目標。

那麽,為什麽要選擇在5月初或者5月中旬發動進攻緬甸密支那的作戰呢?從胡康河谷戰區到密支那要穿越叢林,穿越原始叢林。在雨季穿越原始叢林是非常恐怖的一件事情。新38師和遠征軍選擇在這個時候穿越,是不是因為不了解地理情況呢?不是的,恰恰是因為這個地理環境和這個時間對他們有著太重要的意義,特別是對新38師。在這之前,1942年新38師曾經來過緬甸。到1944年,大部分到達印度的遠征軍還沒有能夠有機會回國,已經在印度待了兩年,他們當時從緬甸推進到印度的時間恰好是1942年5月。5月這個時間段是印度雨季和旱季之交,是一年旱季的終結,也是一年雨季的開始。印度和緬甸之間是原始森林,除了植被特別茂密以外,地質上有一個非常大的特點,這種原始森林的土壤不是一般的土壤,而是沙石地質,地表層是沙石,下面是石灰巖質的。石灰巖質的地質有什麽樣的特點呢?一旦雨季來的時候,它會隨著雨水沖刷,立即出現很多溝壑,出現大小不一的河流,而這在旱季根本見不到。其次,它會造成山體滑坡塌方。遠征軍1942年是以敗退狀況通過野人山的。在這個原始森林中間犧牲很多的戰友和軍官。正是因為這些大山阻擋,使得他們在很長時間內處於困境,此後兩年都無法返回中國。駐印軍新38師1942年是敗退離開緬北的,他們出征時,中國人稱他們為“百年來第一次出國征戰的勁旅”,而第一次出國征戰的勁旅居然敗得連回國的機會都沒有,使得自尊心很強的遠征軍將領感覺到莫大的恥辱。如孫立人、廖耀湘,他們都是性格很剛烈的,而且這個時候他們獲得新的名稱叫做“駐印軍”,在很多的“駐印軍”軍官裏頭是很討厭這個名稱的,這名稱沒有一點中國的痕跡,給人感覺仿佛是印度雇傭軍。

反攻密支那地面路線圖

緬北日軍破壞鐵路,試圖阻止中國軍隊的反攻,但在中美工兵的努力下很快修復,緬北百姓也受益。

他們很想用自己的戰績打一場漂亮的攻擊戰,獲得勝利,當然的選擇是打緬甸,從緬甸的地盤上返回中國。他們要殺出一條血路,回到中國。而這個時間,當然最好在他們敗退的同一個時間段上,也就是5月。

當然,從軍事角度上來講,5月發起攻擊,軍事上是有突然性的,因為大家都知道,野人山地理環境如此惡劣,日軍也斷然想不到遠征軍會在這個時候展開這麽大規模的軍事行動。為了使軍事行動具有更大的突然性,兵家永遠無所不用其極。對密支那來講,第一步進攻首先攻擊目標是密支那的機場。密支那的日軍從1942年到1944年這段時間,始終沒讓中國軍隊忘記密支那是一個空中要塞——密支那機場有日本航空兵的精銳。這兩年間給人們的印象是密支那和機場聯系在一起的,日軍起飛的飛機一直在攔劫中美混合航空隊、美國第10航空隊以及中華航空公司飛躍駝峰航線的運輸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