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英帕爾

1944年三四月間,仿佛藏在時空角落的中印緬戰場,突然成為世界關注的焦點。

英帕爾是一座不大的山城,英軍在緬甸失陷後,在此建立了規模龐大的軍事基地和補給中心,作為保護東印度的中樞。英帕爾戰役(又稱“英帕爾—科錫馬戰役”)被寫入了世界戰爭史,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英國取得的僅次於諾曼底和阿拉曼的重大勝利。甚至在西方世界,有很多資料把中國軍隊的緬北反攻和英帕爾戰役合二為一,使這場戰爭的戰果顯得更加豐厚。英帕爾戰役被視為英國軍隊的榮耀,其最大的閃光之處是它基本是英國自己打贏的一戰,不像諾曼底,那裏面唱主角的其實是美國人。

英帕爾之戰,關鍵的問題是為大英帝國保住了印度。在英國眾多的殖民地中,印度是面積最大、人口最多,也是這個老牌殖民帝國投入最厚,收獲也最豐的一塊沃土。戰後的民族獨立運動中,丘吉爾之所以至死不能原諒老朋友蒙巴頓勛爵,就是因為蒙巴頓支持了甘地主導下的印度獨立。丘吉爾說他“使大英帝國破碎了”。

雖然從歷史角度來看,蒙巴頓是站在了歷史潮流的一邊,但不得不佩服丘吉爾老辣的政治眼光。失去了印度的英國,就如同失去了祁連山的匈奴,從此江河日落,再也沒有緩過氣來。

不過,在1944年春天,英軍東南亞部隊總司令蒙巴頓勛爵,在丘吉爾眼中卻是英屬印度的保護神,正走在他一生中最危急,也最榮耀的一戰之中。

平心而論,雖然戰史中對日軍這一戰的指揮官牟田口中將評價不高,但是,在英帕爾戰役初期,他的指揮頗有亮點,以至於整個戰役英軍面臨極大壓力。當時,中國遠征軍的作戰範圍在印緬邊界北段,英軍在印緬邊界的部隊位於中國遠征軍部隊的南方,主力為英第14集團軍,從北到南擺開第4軍、第15軍、第33軍,三個軍15萬人。1944年2月,在緬甸與印度南部邊界若開地區,按照牟田口的要求,日軍第28軍發動“哈”號作戰,以戰,以第55師團對駐守在今孟加拉國西部的英印軍發動了掩護性的攻勢(歷史上稱為第二次阿吉普戰役)。這一戰,日軍輕易包圍了戰鬥力不強的英印第7師,進逼戰略要地吉大港,迫使英軍調派位於緬印邊界中部,戰鬥力最強的主力第15軍前來增援。這樣,當日軍從印緬邊界中段渡過欽敦江發起真正的攻擊時,英軍就陷入了顧此失彼的地步。

英帕爾背後,就是東印度阿薩姆鐵路。切斷它,中國遠征軍在印度的基地雷多將會成為一座孤城,日軍完全可以從背後反包圍已經深入緬北的中國遠征軍駐印部隊。

如果英帕爾戰役的價值僅僅是為了保護中國遠征軍的後背,英國人鬧不好又會重演一次在緬甸的“金蟬脫殼”,拋棄“中國朋友”而走——大英帝國不承認友誼,只承認永遠的利益。

但是,這一次日軍要奪取的是印度,英帝國皇冠上的明珠,而不是無足輕重的緬甸。為了大英帝國的生命線,英國人不得不拼死迎戰。

日軍攻擊印度可說有備而來。除了三個步兵師團和兩個裝甲兵聯隊,他們的手中還有一張王牌,那就是用潛水艇從德國接回來的,親日國大黨獨立派領導人、“印度汪精衛”錢德拉·鮑斯。鮑斯是甘地的密友和學生,兩人都反對英國殖民主義,但謀求印度獨立的方法不同。甘地主張通過民主的手段,利用印度國內各基層的力量迫使英國放棄殖民統治;鮑斯則主張借助外部力量,聯合軸心國勢力驅逐英國。鮑斯在印度民間頗有聲望,尼赫魯曾經將甘地和鮑斯的照片並列懸掛。

英帕爾進攻開始後,錢德拉·鮑斯指揮的所謂“印度國民軍”(主要由在新加坡被俘的印度軍人組成)隨日軍進入印度境內。如果日軍拿下英帕爾,鮑斯很可能利用他的威望在印度建立日本的傀儡政府,並發起一場全國性的反英暴動。這是英國完全無法承受的。

鮑斯所轄印度國民軍中的女兵部隊——“詹西旅”,曾經參加了英帕爾戰役。

在1942年的緬甸之戰中,中國遠征軍曾全力協助英軍,試圖守住緬甸。結果英國人把中國人留下打掩護,自己卻轉身跑掉。當戴安瀾率第200師死守同古之時,英軍在不通知中國軍隊(理由居然是中國軍官不可靠、怕泄密)的情況下,放棄側翼陣地撤走,使第200師陷入重圍。新22師奉命星夜馳援第200師,鐵路卻被裝運英國殖民地官員家具細軟撤退的列車占滿,廖耀湘只好下令徒步行軍。當盟軍被迫撤退緬甸時,英國竟然對中國遠征軍宣布:“大不列顛聯合王國準許中國入緬軍隊及其裝備到印度避難,但按照國際慣例,貴軍入境前須申請難民身份,由英國軍人予以收容,並在指定地點集中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