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瓦魯班之二

按照雙方記載,遠征軍反攻緬甸之戰,中日兩軍第一次戰車對決,似乎發生在遠征軍坦克第一團進攻大班第18師團指揮部的過程中。日方記載,師團直屬的戰車部隊在大班村附近迎戰來襲的中美聯合部隊,指揮官為原騎兵第22大隊的西正義中尉。戰鬥結果是勉強掩護師團總部人員脫離戰場,但投入戰鬥的戰車全部損失。中方記載,率先突入日軍師團指揮部的是趙振宇的坦克第一營,也提到此戰繳獲兩輛日軍戰車。然而,雙方都沒有戰車間作戰的具體記錄。

特別是中國遠征軍戰車第一營的作戰記錄中,談到對大班的攻擊勢如破竹,不但斃傷多名日軍高級軍官,而且繳獲了日本陸軍第18師團的關防大印,過程十分詳細,唯獨不曾描述過和日軍戰車部隊的戰鬥經過。

不過,從戰場留下的照片看,的確可以確認日軍有戰車在此戰被擊毀。戰鬥結束後,潘毓昆團長還曾站在一輛被擊毀的日軍戰車頂上給部隊訓話。

潘裕昆將軍站在繳獲的日軍戰車上講話

這是怎麽回事兒呢?由於年代久遠,對當時戰鬥的情況只能進行推測。

也許答案就在被擊毀的戰車上面。從照片上看,潘毓昆團長腳踩的那輛戰車是一輛日軍九七式裝甲車,符合日本陸軍從海路運輸到緬甸,配屬到第18師團總部的戰車類型。第18師團也有少量九五式坦克,但原本不是自己的,而是借用的第14坦克聯隊原計劃參加英帕爾作戰,卻掉隊的一支部隊。他們在追趕部隊途中,因為抄近路進入了第18師團防區,被遠征軍打得焦頭爛額的第18師團參謀長片岡衷當即將這些送上門的九五式坦克扣留。這位外號“雷神爺”的參謀長和正全力籌劃英帕爾會戰的牟田口廉也中將大吵了一場,終於獲準“借”用這批坦克。當然,片岡連第14聯隊的乘員也沒有放過,統統留下參戰。用現在的說法,應該叫做“濕租”。但這些九五式坦克並沒配屬到孟關前線,因為它的履帶壓強比較大,只有被稱作“豆坦克”(即袖珍戰車)的九七式裝甲車,能夠在雨季通過日軍的簡易公路進入胡康河谷。

相比而言,同樣一條路,中國遠征軍駐印部隊反攻的時候,連謝爾曼中型坦克都開過來了。原因無他,是路修得好。看到這個差距,中美聯合工兵部隊的施工水平確實值得稱道。

這種九七式裝甲車,在中國大陸戰場,特別是在華北地區與“小米加步槍”的八路軍作戰時是名副其實的重武器,動輒橫沖直撞,十分驕橫。後來,八路軍兵工廠用晉造山炮的炮彈改造了一批反坦克地雷,狠狠地炸了它幾輛,才讓它的氣焰稍稍收斂。然而,到了緬甸戰場,面對中國遠征軍的坦克部隊,無論是號稱輕型坦克的M-3斯圖亞特還是中型的M-4謝爾曼,這種九七式戰車裝備的37毫米炮都無法擊穿對方的裝甲。如此,九七式就只有挨揍的份兒了。偏偏無論九五式還是九七式,裝甲都薄得可憐,只能抵擋輕機槍的射擊,所以,在緬北戰場,日軍裝甲部隊總是盡量回避和中國坦克的正面作戰。

說來有趣,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日本坦克在中國大陸難覓對手,幾輛“豆坦克”也敢欺負中國的步兵團;美國謝爾曼坦克碰上日本坦克打成一邊倒,戰損率常常如同足球場上巴西隊碰上了中國隊;而德國“虎式坦克”打起“謝爾曼”來如同開罐頭,美軍甚至不惜拿20輛“謝爾曼”換一輛“虎”,很難想象如果德國的“虎式坦克”和日本的“豆坦克”碰上,又會是怎樣的結果。

更讓人覺得有趣又迷惘的是,幾年以後,脫胎於老八路的中國人民志願軍,雖然依然裝備簡陋,在朝鮮卻打得美國裝甲部隊哭爹叫娘,連專門設計來打虎式的潘星式重型坦克都被抓到了軍事博物館。這條食物鏈怎麽會偏偏在中國人手裏出現了大逆轉,很多人想不明白。

日軍在緬北戰場放棄的一輛九七式騎兵戰車

在華中戰場被俘的日軍九七式戰車,這種戰車雖然在中國戰場耀武揚威,但並非無敵,裝備低劣的中國軍隊依然有繳獲它的機會。

華北地區八路軍打掉的日軍坦克

美軍提供給中國遠征軍的M-3輕型坦克,此時依然漆著美軍的編號。

日本人沒有這種大逆轉的本事,所以日軍坦克在緬北被摧毀繳獲的不少。可惜跟進的美國工兵部隊根本看不上這種廢銅爛鐵,這些戰利品基本上沒有保留下來。美國人有個很不重視戰爭遺物的壞毛病,美國海軍唯一打過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企業號航空母艦,不但戰績輝煌,而且設計優美,是被稱作美國軍事工業“像制作豎琴一樣建造起來的”扛鼎之作,戰後卻被回爐拆毀造了鐵軌,至今令人扼腕。現在,只有作家戈叔亞先生收集了一條被擊毀日軍坦克的履帶,算是這次戰役中日軍裝甲部隊敗北的唯一紀念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