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瓦魯班之一

由於日軍沒有空中掩護,於是,為中美地面部隊提供支援的P-51野馬戰鬥機就不斷攻擊和掃射撤退中的日軍。這樣的攻擊使日軍的轉向變得遲緩和混亂。直到3月4日,吉田大尉才能夠發動對南皮尤渡口的攻擊。

南皮尤渡口的美軍部隊,根本沒有預料到日軍會發動如此瘋狂的攻擊。守衛渡口的美軍是利夫少校(Major Lew)指揮的梅支隊第二營,他們占領了這裏,並奉命掘壕固守,與此同時第三營破壞了日軍從瓦魯班到渡口的簡易公路。不過,第二營此時最重型的武器是火箭炮和輕機槍。而且,從3月3日起,不斷遭到日軍的襲擾性攻擊,在穿插和戰鬥中打掉了大部分彈藥。此時美軍對自己能否守住陣地信心不足。事實上,前一天晚上,梅裏爾準將已經給了少校授權,在無法守住陣地時向瓦魯班撤退。

美軍“搶劫者”部隊,真的活像一群搶劫者。

根據《梅裏爾的搶劫者》(MERRILL'S MARAUDERS, CENTER OF MILITARY HISTORY, UNITED STATES ARMY, WASHINGTON, D.C., 1990),瓦魯班的勝利並非一般記載的那樣簡單。盡管3月1日部隊已經穿插到位,而且發現瓦魯班內只有日軍後勤、醫院等部門,但是攻擊瓦魯班的美軍依然受到頑強抵抗。主要是後勤部隊的日軍放棄村落,據守倉庫,和美軍頑強交鋒。與此同時,周圍各據點布防的零散日軍發現美軍的穿插動作後,奉命不斷向瓦魯班方向集結,試圖消滅穿插過來的美軍。這種缺乏組織而且近似添油的打法如同飛蛾投火,並不能扭轉戰局。

美軍的緬北地圖

更要命的是,在梅裏爾手邊,還有兩個“活寶”。

這兩個“活寶”就是梅支隊中的日裔翻譯官五所亨利中士(Henry H. Gosho)和山本羅易少尉(Roy H. Matsumoto),他們在日軍的電話線上加上了竊聽器,清楚地得到了日軍下達的每一個命令,打起仗來自然事半功倍。到3月3日中午,美軍已經基本肅清瓦魯班日軍,自己損失輕微,僅僅陣亡四人,負傷七人而已,梅裏爾洋洋得意地向史迪威發電:“我們已經讓日本人懂得了要對我們尊敬些。”

梅裏爾準將給“搶劫者”部隊中的日裔軍官山本羅易授勛

山本羅易晚年照片

這種混亂的攻擊多少使美軍顧此失彼,難以迅速徹底拿下瓦魯班,同時有時候也能夠起到出乎意料的作用。

3月4日,在瓦魯班附近,有兩個日本兵摸到了梅裏爾設在維素卡的指揮部附近,一個已經架起了機槍,險些把旅部的全體人員一起端掉;一個則在草叢的掩護下,幾乎爬到梅裏爾的面前。被這一襲擊嚇壞了的美軍警衛人員打掉了近萬發子彈,但兩個日本兵還是逃掉了,只是在地面發現的血跡顯示,至少有一名日軍負了傷。

中國遠征軍的官兵普遍認為在緬甸叢林中日軍單位越小,作戰效率越高,日軍的大部隊在具有優勢火力的中美軍隊面前反而更好對付。

在攻擊瓦魯班的過程中,為了避免腹背受敵,梅裏爾下令利夫的第二營據守渡口,掩護他在瓦魯班的作戰。吉田部隊發動攻擊的時候,美軍剛剛排除了日軍的抵抗,攻占瓦魯班的日軍軍需倉庫,日軍歷盡辛苦在這裏囤積的一百余箱炮彈盡數落入“搶劫者”的手中。梅裏爾欣喜若狂地向上級報告繳獲了日軍大量的軍需物資。得到這個好消息,利夫所部美軍也有些放松警惕,不料孟關方向日軍在拂曉突然瘋狂地發動了突圍進攻。梅支隊本身是一支擅長打了就跑的部隊,完全不擅長這種防禦戰。面對日軍不要命的攻擊,利夫少校勉強抵擋了一下,隨即向梅裏爾報告彈藥垂盡,而日軍炮火過於兇猛,要求放棄渡口。

有道是“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盡管美軍奪取了瓦魯班,但經過短暫而激烈的交火,猝不及防的利夫少校從陣地上被趕了出來。南皮尤渡口失守。

其實,在南皮尤渡口的美軍既可以使用日軍遺棄的武器彈藥,也已經接到空投,裝備狀況並不像報告中那樣糟糕,如果有決心的話一定可以堅持一段時間。但是,日軍為了奪路而逃勢若瘋虎,異常兇猛。在這種不要命的打法面前,美軍大多無心戀戰,匆忙放棄陣地向瓦魯班逃去。這很容易讓我們想起海灣戰爭中伊拉克軍隊突襲海夫吉的戰鬥。當時占有絕對優勢的美軍,也是在猝不及防中不得不一度放棄了海夫吉。從刺刀見紅的角度來說,美軍在地面戰鬥中,的確缺少足夠的作戰決心。不過,依靠裝備和火力,盡量減少人員傷亡卻又是先進的作戰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