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怕吃敗仗的大阪兵團 ——記日軍中的另類第四師團(第4/4頁)

第四師團以及其他的大阪部隊,為什麽在日軍中這樣獨樹一幟呢?要說關西人不會打仗也沒道理,因為同樣出身關西的京都宇都宮師團就很能打。原戰車小隊長福田,即作家司馬遼太郎有一個很好的分析。他認為這個原因是大阪地域的獨特文化造成的。在古代日本各地,基本的社會結構是普通平民即農民,土地和人身都依附於諸侯,即大名,而諸侯服從於天皇。這種長期不變的社會結構導致日本形成了上下級關系嚴格、尊崇對上級的效忠、富有服從精神的文化特點。這也是日本軍隊的普遍狂熱“效忠天皇”的心理基礎。

然而大阪卻有點兒不同,這個地方是隨著商業發展起來的,居民多與商業有關。所以對大名掌握的土地並不像農民那樣看重,對大名的尊重十分有限。反之,圍繞著稅收、捐稅等,大阪的平民幾百年如一日的和大名鬥智鬥勇、討價還價,所謂忠誠,是完全談不上了。

於是,作為領主的領主,天皇的地位也就與其他地方不大一樣。二戰中的大阪人毫不否認自己會為“大日本帝國”、為天皇而死,然而,大阪人卻不會急著去“為天皇而死,為大日本帝國而死”,所以……能不死還是不死。看待命令,大阪人也習慣的要“討價還價”、“斤斤計較”,不會像其他部隊那樣閉著眼睛執行到底。於是在第四師團內部有所謂“無益的犧牲不要付出”、“不合理的戰鬥不要參加”、“窮途的敵軍不要追”的三不要原則。或許商人的本性,決定了大阪人根本就不適合參軍吧。

後面還有一些啰嗦的評價和辯解,限於篇幅,就不翻譯了,只有最後一小段說得倒是有幾分道理——

“如果日本的軍隊都像第四師團這樣,大概中日之間的一系列戰爭和事變都不會發生了吧。要是這樣,也就不會有日本最後戰敗的事情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