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怕吃敗仗的大阪兵團 ——記日軍中的另類第四師團(第3/4頁)

第一〇六師團本來出身就離大阪不遠,所以第四師團的補充官兵來了以後很容易適應,而他們的老鄉也不時從第四師團過來探望。一〇六師團的官兵很快就發現他們之間的告別很新鮮。日軍各部的臨別致詞(挨拶)都有自己的特色,比如第二師團的官兵告別時,如果戰況較好,就說“武運長久”,如果情況不妙,就說“九段坂見”[薩評:靖國神社在東京九段坂,不過這句“九段坂見”明擺著咒對方挨槍子兒,大有“打死你我也不說”的精神]。然而,第四師團的官兵告別時,其詞卻是:“保重貴體”[薩評:原文“禦身大切”,也可以翻譯作“身體第一”,或者幹脆就是“保命最重要”],讓聽到的一〇六師團軍官們啞然。

還有一部分兵員轉到了第六十八師團和第三十四師團,這兩個師團在衡陽和芷江打了幾場苦戰。戰鬥一開始,第四師團的老兵又故伎重演,從軍官、士官到老兵紛紛入院,消極但合理地拒絕作戰。當然,也有些人循規蹈矩地投入了戰鬥。這一段時間的戰鬥中國軍隊投入了極大的力量,師團損失很大。芷江一戰,從第四師團轉來的中隊長就戰死了四個。負傷的老兵到醫院的時候那些“養病”的前輩們還要問:“你為什麽要這樣玩命啊?”至於自己不願意參戰的原因嘛,也有老兵這樣解釋——聽說這次出擊我們是擔任佯攻的,這很沒有意思,如果是主攻嘛,那自然是要好好打一仗嘍。

說得豪氣幹雲。

其實說第四師團所出都是窩囊廢也不全面。由第四師團預備役官兵組成的獨立第十五工兵聯隊,由橫山大佐率領,就在馬來半島立下功勛。伊藤正德《帝國陸軍之最後》中,提到這個聯隊在修復盟軍炸毀的橋梁涵洞方面作用極大,“大阪兵無能只是誤傳,至少以這個聯隊而言,其獻身精神使軍部、師團部的高級軍官都乘夜前去表達感謝和敬佩,其無我奉公精神極其令人欽佩……”[薩評:看來,這個聯隊的確幹得不壞。不過,說到底,修橋補路這種活兒,和上陣打仗終究還不是一碼事兒。]

太平洋戰爭爆發,日軍各部都投入到對盟軍的作戰中,第四師團也終於有了建功立業的機會。大本營有意將該師團配屬南方軍,但南方軍只是很勉強的將其列入預備隊,仍然駐紮上海。直到1942年4月,才將其調往菲律賓,和第五、第十八、第二十一師團一起,參加對科雷吉多爾要塞的最後攻擊。這一仗第四師團一反常態地進展順利,圓滿完成任務。最終,在巴丹半島的美菲軍全部投降。事後才知道這並不是第四師團轉了性,而是菲律賓的美菲軍已經被切斷補給多日,靠“鹽和青菜”活著已經好幾個月了,一觸即潰一點兒也不新鮮。

然而,這個勝利卻給第四師團帶來了極大的榮耀,在其故鄉大阪更是號外頻飛,一副“幸虧派出了第四師團,才打垮了巴丹敵人”的得意。僅有的遺憾是,事後發現大阪的商販們利用這個慶祝勝利的機會大肆倒賣戰時配給物資,乘機大做生意。[薩評:前方、後方都是這樣地對待“大東亞聖戰”,可見大阪人的性格還是很有一致的地方。]

對第四師團的底細,還是大本營知道的清楚,所以對於怎樣使用它實在是絞盡腦汁而不得其計。由於第四師團名聲在外,在各個戰區都不是很受歡迎,於是直到戰爭結束,這支部隊始終在後方各地不斷調轉,始終沒有再參加大的戰鬥。日本戰敗的時候,這個師團正在泰國的曼谷附近休整。

第四師團騎兵第四聯隊的官兵於《我等的南方回想記》一書中描述,“戰敗的消息傳來,我所在的中隊正在待機,士官以上的人員都到隊部開會,其中‘進入山區戰至最後一兵’者有之、‘天皇的詔書不能不奉’者有之。最後,部隊本部帶來命令,才不得不確定投降了”。這種情況下依然要戰到最後的一兵一卒,戰鬥精神可謂踴躍堅決。然而,第四師團的復員卻異常順利。當全體面色紅潤、身體健康的第四師團官兵出現在碼頭上時,本土那些營養不良、形容枯槁的日本人都十分吃驚[薩評:有一種說法說第四師團有軍官通過賄賂押送的美軍,利用復員的軍艦運送泰國大米到日本走私出售獲得暴利,也大大緩解了大阪在日本“饑餓時代”中的困難]。統計下來,第四師團是南方軍部隊中戰死最少、裝備資財保留最完整的部隊。負責管理的美軍對這個師團的評價是“為人認真,愛好和平”。而第四師團回國後,也馬上體現出其“為人認真,愛好和平”的特點來——第二天就有大批官兵一天時間也不浪費地跑到美軍兵營前,整齊地擺開攤位兜售戰爭紀念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