矢盡弓折 ——日本照片中長江上的中國海軍(第3/7頁)

平田圖冊中平海號巡洋艦戰前的照片

平海號與寧海號性能大體相同,但不裝備水上飛機,且高射炮為德制(因為完工時中日關系已經極為緊張,日方拒絕出售高射炮給中國海軍)。

在中日之間矛盾橫生之際,向日本訂購巡洋艦的原因何在?無它,中國海軍招標的時候播磨船廠價格最便宜而已。然而,這卻給海軍帶來兩個極為不利的影響。第一,在此後的戰鬥中,日軍對中國海軍最先進的戰艦知己知彼;第二,在全國高漲的抗日情緒面前,海軍被罵為“親日派”,在競爭經費的“空海大戰”中,更多的國防經費被撥給了空軍。

從性能上說,它們是中國海軍當時最為先進的軍艦,也是清朝滅亡後中國海軍增加的僅有的兩艘巡洋艦。盡管寧海、平海兩艦是當時世界巡洋艦中排水量最小,航速最慢的,但它們很適合長江上使用。這一點,陳紹寬遭到了很多攻擊,說他訂造的軍艦不是為了海戰,而是為了“嚇唬陸軍”。直到抗戰開始後,海軍的抗戰作戰計劃陸續曝光,人們才能夠明白陳部長的苦心。他早已料到以中國海軍只有日本海軍5%的噸位,與日軍爭勝於大洋實在沒有能力,故此制定了依托長江,配合陸軍“拱衛京畿”的作戰計劃。

事實上,海軍還有一個計劃,就是在江陰沉船鎖江,一面阻止日軍西進,一面將長江上遊日艦“包餃子”。1937年8月7日,最高國防會議決定實施這一計劃。不料,這一軍事機密竟被列席會議的汪精衛機要秘書黃浚泄露給日本駐南京總領事,致使日軍艦艇搶在中國海軍鎖江之前全速滅燈下駛而逃,“甕中捉鱉”的計劃完全落空。黃浚是被日本女間諜拉下水而成為漢奸的,案件破獲後黃浚父子均被槍決。

此後,中日海軍在江陰封鎖線上進行了長達三個月的殊死對峙。海軍部次長陳季良(即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出鎮黑龍江,在廟街與蘇聯紅軍合作痛擊日軍的海軍名將陳士英)親自登艦督戰,旗艦平海戰沉後移旗逸仙,逸仙戰沉後再次移旗定安,第一艦隊打光後第二艦隊繼續填入。整個淞滬戰役期間,日軍始終無法從長江威脅上海守軍的後方。激烈的戰鬥,也使中國海軍80%的艦艇在此戰沉或自沉,四艘最新的大艦寧海、平海、逸仙、應瑞全部損失。中國海軍這一戰,堪稱矢盡弓折。

關於寧海、平海,我們只知道,1937年8月17日開始,日軍不斷以艦艇和飛機試探攻擊江陰封鎖線,中國海軍檄日號測量艦等艦艇殉國,但防線巋然不動。由於寧海、平海等中國大型艦艇的存在,日軍輕型水上力量在長江上的活動受到很大限制。9月20日,日軍第三艦隊司令長谷川清對第二聯合航空隊和海軍第二航空戰隊下達總攻擊令,令其全力轟擊中國海軍各艦,尤其是最精銳的寧海、平海二艦,並特別提醒“留意敵艦防空火炮”。日軍從公大機場和加賀號航空母艦先後出動一百多架次轟炸機狂轟濫炸。但中國海軍堅決不退,21、22兩日,日軍雖然屢次擊中寧海、平海兩艦,但損失也不小。寧海艦擊落的低飛日機碎片竟然砸中軍艦的望樓,而平海艦擊中的日機栽進江中的福姜沙洲,機毀人亡。直到23日,兩艦方因負傷過重,壯烈戰沉。德國顧問報告蔣介石:“這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最激烈的海空大戰。”

然而,兩艦的最後,在中方資料中沒有留下影像。

幾年前,我曾經在日本找到一張寧海艦殉國時的照片,將它提供給中國軍艦博物館的姚開陽先生。

而在平田所提供的圖冊中,戰沉的寧海號留下的照片,卻遠遠豐富於此,我只有將其列出,希望能夠再現該艦最後的戰鬥。

“寧海”號殉國照片之二為右後方拍攝的照片,可以注意到它伸縮式的水上飛機機庫庫門因為電力系統損壞而無法關閉,還可以看到它主桅右側被日軍轟炸機炸斷的部分。

“寧海”號殉國照片之三為主桅右側被炸彈擊中的部位細節,可以看到前面的雙聯57毫米高射炮防盾,火炮已經被中國海軍拆卸走了。

“寧海”號殉國照片之四為“寧海”號艦橋正面。可以看到艦橋和主炮上的黑色斑痕,即為日軍炸彈破片和墜落飛機碎片造成的傷痕。寧海、平海的主炮由於重量太大,都未能被成功拆卸。

“寧海”號殉國照片之五為該艦正面,可以看出寧海艦艦長陳宏泰(此戰腿部重傷)在最後時刻是在努力將該艦擱淺沖灘,以便未來有機會修復。可以看到艦體上被日軍近矢彈損壞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