矢盡弓折 ——日本照片中長江上的中國海軍(第2/7頁)

平田講,他本人長期從事艦船的修理,也愛好歷史,所以收集和整理當時的船舶歷史照片,是他的一大愛好,如果我有興趣,可以到他家去做客,還有些照片可以給我參考。

以下兩幅都是平田收集的照片,據我所知,都是孤品,在其他地方未見公開發表。

第二天拜訪平田時翻拍文星號海關艦照片,停靠的碼頭已經不可考。

文星號海關艦,排水量300噸,修理完畢後交給日軍九江警備隊使用。

平田的敘述讓我有一種如獲至寶的感覺。要知道抗日戰爭期間,中國方面缺乏攝影器材,各處淪陷期間档案材料也損失很大,所以海軍的材料保存很少。而平田的經歷顯示,他手中,很可能有一些我們至今沒有見過的珍貴材料。

好像是為了讓我盡快同意第二天去造訪(這種“熱情”在日本人中頗為罕見),平田補充了一句——華星號那次去鎮江,是去打撈中國海軍戰沉在那裏的巡洋艦。

“巡洋艦?!”我感到很吃驚。

“是的,”平田說,顫巍巍地在紙上寫了四個字:

“平海軍艦”。

“我那裏有一本打撈中國巡洋艦平海號的寫真集(照片集)。”平田說。

第二天傍晚,我依約到平田家拜訪。平田的家是一所典型日本普通人的房子。雖然日本是發達國家,但這種蓋著木頭瓦的日本傳統人家房屋普遍狹小,昏暗,平田就在燈下等我。我帶去了一點禮物,順便詢問他家人的情況。平田說,女兒去了東京,老伴住在醫院裏已經半年。“可能出不來了。”說這話的時候平田的表情復雜,很難形容。

沒有電腦,沒有液晶電視,墻上卻掛著播磨造船廠給平田的“感狀”(相當於表彰先進工作者的獎狀)。就在這燈下,平田從一個藤箱裏拿出了一本已經沒有了封皮,十六開本的冊子。他指著角上的標志告訴我,這本冊子是播磨造船廠在昭和18年(1943年)內部印發的,名字叫作《中華民國平海寧海軍艦浮揚工事紀念寫真集》。

寧海號殉國照片之一

翻開這本發黃的本冊,第一張照片,就是這一張,歷史的沉重感撲面而來。

這艘已經傾斜而昂首向著江岸的戰艦,我立即就認出了——這是中國海軍的寧海號巡洋艦。它獨特的塔式大型艦橋和煙囪後的水上飛機機庫很容易分辨,而它前甲板上被日軍炸彈炸開的大洞清晰可見。

寧海號,是中國海軍唯一一艘配備水上飛機的巡洋艦。它配備的水上飛機,一架來自日本愛知時計社,另一架寧海2號,來自於中國海軍飛機工程處,它的設計師是馬德樹,這也是中國至今自行設計的唯一一架艦載飛機。

按照中國海軍的記載,1937年9月23日下午,堅守江陰封鎖線的寧海艦遭到日軍猛烈空襲。寧海號發炮700多發,消耗槍彈5000發,傷亡官兵62人,與平海艦合力擊落敵機四架(日方沒有損失記載,但當日日軍第二聯合航空隊曾派出飛機,搜救“不時著(迫降)”的兩架日機。據此,此戰日軍最少損失兩架飛機)。敵機投彈150枚,彈中艦首,洞穿左右舷。寧海號失去戰鬥力,艦長不得不下令駛往上遊。當它掙紮著航行到八圩港口時,江水漫過甲板,淹沒了艦尾。

平田介紹,這張照片,正是拍攝於鎮江上遊八圩港,寧海艦當時橫傾10度,艦首高高聳出水面,尾部在江面七米以下。

寧海和平海,中國抗戰爆發時最強大的兩艘戰艦。這兩艘戰艦,其實與日本都有些淵源。

1931年九一八事變前夕,國民黨政府海軍部向日本兵庫縣播磨造船所訂造一艘二等巡洋艦寧海號,排水量2,526噸,艦橋和主炮有64毫米裝甲,動力部分為四部燒煤鍋爐,一部燒油鍋爐,最高航速23.2節,配備140毫米雙聯主炮3座76毫米(3英寸)高炮6門,57毫米機關炮10門;535毫米魚雷發射管4具,設深水炸彈投放裝置,載水上偵察機2架。寧海號於1931年2月20日安放龍骨,同年10月10日下水。

平田圖冊中寧海號巡洋艦戰前的照片

此後,海軍部在江南造船廠仿寧海號再造1艘準姐妹艦平海號,因中日關系緊張影響了日本的技術支持,1935年9月28日方得以下水。其間,中國工程師葉再馥發現了日方協助進行的配重設計極不合理,遂及時調整加大該艦底部壓艙重量,改小上層建築,使平海艦的平衡性大大改善。這也是至今中國自行制造的最後一艘巡洋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