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和戰之間(12)

“轟隆”一聲巨響過後,所有圍觀人物都從掩體中跳起來,迸發出激動的呐喊聲:“好!”

這是美國陸軍武器局關於火箭的第14輪測試,經過反復試驗與摸索,同時在德國火箭武器步步緊逼之下,美國科學家們迸發出了無窮的力量,終於取得了比較理想的研究成果——以這次試驗成功為標志,羅伯特·戈達德教授主持開發的美利堅1號火箭原型已在最近10次試射中成功了8次,而且最後6次全部成功,基本達到了技術參數與飛行指標,完全可以通過正式驗收了。

不過,美國火箭是成功了,戈達德教授卻終於支持不住了,在試驗成功的現場,他的軀體重重地倒了下去。

“教授!”人們呐喊著沖上去,卻再也無法挽回他的生命。

為了盡快追上德國水平,彌補美國在火箭領域的差距,戈達德教授在生命的最後關頭,不惜抱著病軀超負荷、連軸轉工作,他在工作崗位上昏倒過數次,雖然每次都讓人搶救了回來,但這一次卻再也挽回不了。而在醫院急救中心,醫生對著眾人都是搖頭:“我已提醒過教授多次,他不能再這樣持續工作……但很顯然,他沒有聽進去。”

1945年4月6日,世界火箭先驅、美國火箭領域學術權威羅伯特·戈達德教授與世長辭,相比歷史,他早走了4個多月,但比起歷史上默默無聞、無人問津的結局,現在他至少可以含笑九泉。

在參聯會匯報會上,馮·卡門介紹道:“到目前為止,我們的火箭已初步具備了實戰能力,不過與德國的水平還有不小差距。另外,巡航火箭也取得了一定進展,經過對橡樹嶺現場殘骸的搜集,我們了解到更多東西,大概10月份可完成第一批原型設計。”

實際上V1導彈比V2技術難度低得多,對V1的特征,卡門等人是早就了解的,要仿效V1,美國很早就能拿出成品,不過戈達德教授並不認為V1是一種成熟產品,卡門持有類似的觀點,他們決心直接上技術難度更大、飛行速度也更快的巡航火箭(類似德國v3),當時曾信心滿滿地希望左右開弓,不過現在看來時間還不可能這麽快。

“現在美利堅1號火箭大概有多少能力?”

“可載荷500公斤的彈頭飛行320公裏左右,圓概率誤差在20公裏……”

“德國人呢?”

“800公斤左右的載荷,1200公裏以上射程,圓概率誤差將近10公裏。”

眾人聽了有些皺眉,雖然大家都不知道這些數字背後代表著什麽,但數字上的差異顯然讓人很不愉快。

麥克阿瑟遲疑地問道:“我們什麽時候可達到德國同等水平?”

“可能還需要12-18個月時間,火箭射程延長並不是光靠做大體積、增加推進劑就可以實現的……增加推進劑會加重導彈重量,而且會加大控制難度……就像造飛機一樣,要想速度快,就要配高功率發動機,但發動機功率一大,體積必然增大、重量必然加大,反過來又會影響氣動結構與外形,會拖累速度。”卡門介紹說,“戈達德教授提出了多級火箭的設想,我認為在理論上是完全行得通的,德國人的新火箭也是采用這種方式——這說明我們走在正確的道路上,只要堅定不移地走下去,一定能收獲成果,只是需要更多的時間。”

“這時間不能縮短麽?”

“基本上很難,當然,我們還有個簡化的、投機取巧的辦法——縮小彈頭爆炸部重量,但這樣就沒有任何意義,一枚能飛1000公裏卻只能帶50公斤彈頭的火箭一點殺傷力都沒有,最多只能有個心理安慰。”

杜威點點頭:“科研項目還是要腳踏實地地來。雖然我們火箭技術還差一點,距離也近一點,但至少也有了,這就是一個了不起的成績,我已提名授予羅伯特·戈達德教授總統勛章和國會勛章,表彰他為美國國防事業做出的貢獻。我現在迫切地希望火箭能投入實際作戰,用猛烈的爆炸聲告訴德國人,這世界上不是只有他們才能玩火箭!”

卡門有些愕然,但還是下意識地點點頭。

“5月份時,我希望我們能有1000枚可投入實戰的火箭,320公裏射程也足夠從哥斯達黎加打到巴拿馬了,如果能在累西腓建立火箭陣地,我們的威懾範圍會更大一些。另外,我還迫切希望研究艦載型火箭,這能有效彌補射程有限的缺陷。”杜威侃侃而談,“參聯會已決定加大對你們的撥款力度,無論你們提出什麽條件,只要能夠滿足的,我一定會盡力滿足,資金不是問題,這一點三軍是有共識的。”

陸、海、空三軍負責人點點頭,告訴卡門,三個軍種一共從本年軍費中擠出了50多億美元用於支持尖端武器發展,火箭項目是重中之重。除了經費,還準備讓通用公司和其他一些大型企業專門生產火箭——目前空軍砍掉了很多機型,有空余生產能力進行轉產。現在試驗性火箭造價大約是25萬美元一枚,如果批量生產,預計能降低到8萬美元以內,差不多就相當於一架新型飛機的價格,這點錢財大氣粗的美國老板還是不在話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