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4章 不可能的任務(3)

米切爾的戰術勉強得到了華盛頓認同,雖然陸軍還在為先打中路還是先打西路而舉棋不定,但眾人的判斷基本一致:如果加勒比海德國海軍力量有2-3個月的真空期,美國要想反攻成功有較大把握。

但這種把握卻被3月9日收到的偵查電報無情粉碎了:百慕大群島16時發來緊急電報,在偵查視野範圍內出現一支德軍艦隊,至少擁有1艘戰列艦,1艘大型航母,2艘中型航母,4艘輕型航母或護航航母,4-6艘巡洋艦,還有8艘驅逐艦和一批S艇,發現時位置距該島不到700公裏,正以22節速度駛來。

該消息立即震驚了華盛頓和大西洋艦隊。

19時,隨著島上情報分析人員對偵察機膠片的緊急讀取,更多信息得到確證:這艘戰列艦完全符合獅號戰列艦特征,4艘輕型航母中其中之一符合巨人級航母特征,另幾艘與德國萊茵級護航航母基本一致;2艘中型航母看上去完全屬於新建,不過在技術特征上與日本聯合艦隊艦隊新航母幾乎一致,與中途島戰役時期的飛龍級航母也有幾分接近,基本可判斷為同級艦;倒是那艘大型航母看上去似乎是用大型郵輪改建、半路出家的貨色;至於4艘巡洋艦,看上去同樣接近新產品……

這次美國情報人員的悟性和努力完全值得表揚,他們幾乎完整識別了德國支援艦隊的構成,除部分細節不可能真正認清楚外,與事實出入很小。

2艘中型航母是德國建造的雲龍改,名稱為西西裏號和亞平寧號,全劃在意大利海軍名下,那艘巨人級航母是英國賠償給意大利人的2艘輕型航母中的其中1艘,被意大利人命名為撒丁島號,至於其余3艘萊茵級,看著像護航航母,其實是使用萊茵級護航航母艦體改建的特種軍艦——多瑙河級!

三艘特種軍艦的名稱德國人照例漫不經心命名為D1943、D1944和D1945,但在平談無奇的名稱之下卻是劃時代的產品——火箭航母,是為驗證艦載導彈發射而專門新建的軍艦。

利用貨輪改造為火箭發射平台雖擁有成本低廉、改造迅速等優點,但不可避免帶來了速度慢、居住條件惡劣、艙室逼仄、防禦能力低下等問題,在使用V2V2+導彈時,這些問題還不算很嚴重時,等到體積更大、要求更高的V4上艦,這些問題就顯得有些麻煩,於是就尋找新的艦體進行火箭航母建設。

現在軸心船台上躺著數量比較多、噸位也足夠的軍艦只有三種,第一是雲龍改、第二是萊茵級、第三是意志輪,雲龍改是主要作戰力量,意志輪和原采用的勝利輪、自由輪沒有本質區別,最合適的還是采用萊茵級進行改建。

新的多瑙河級火箭航母一共能攜帶16枚射程超過1200公裏的V4火箭,由於垂直發射技術還不成熟,采用是前4、後4共8個發射管傾斜部署,前4發射管出口正好在前升降機位置、後4發射管出口在艦橋附近,後部升降機和側舷升降機依然予以保留,用於火箭裝卸。其中8枚火箭事先位於發射管內,在接受命令後直接可首輪發射,另外8枚是備彈;驅動火箭最為關鍵的推進劑分散保管在加固、加厚的原航母飛行燃料倉裏。

原有機庫成為導彈存儲與運作的基本空間,不過只有一部升降機用於操作,雖為掩人耳目在甲板上還另外部署了8架戰鬥機,實際整艘船不是以航空戰力而是以火箭戰力為驅動的。額外部署的8架戰鬥機全是最新型的海毒牙,不過由於甲板調整的緣故,已不能在甲板上正常起飛,只能算為其他航母提供備機。在原本的規劃設想裏,這4艘海毒牙是要替換為垂直起降的直升機,用於反潛、搜救、引導等任務,但由於時間緊迫,這一批多瑙河級就顧不上了,只能擺上8架飛機裝裝樣子。

由於省去較多航空設施再加上本身以導彈為特色,多瑙河級除傳統高射炮以外,還引入全新的防空設施:海瀑布-3防空導彈。

瀑布是德國基於V2基礎研發起來的地空導彈,用於防空作戰,在歷史上最後演化為美國奈基防空導彈,不過現在它已提前出世。瀑布-1型是純粹的液體燃料導彈,瀑布-2型是以液體燃料為基加固體燃料助推器,瀑布-3型是純粹的固體燃料導彈。

而海瀑布-3型是在陸基瀑布基礎上進行改良,使之可用於上艦的防空導彈。與奈基導彈不同,瀑布經過改良後並沒發展成為重型防空導彈,而是一款中型導彈,體積比原有規格大幅度縮小,高度不滿5米,彈徑不足0.7米,最大射高1.7萬米,可對付70公裏範圍內的敵機,戰鬥部也壓縮到了區區120公斤,不過速度非常驚人,最快速度近2.7馬赫,擁有無線電和紅外雙重引導頭。

每艘多瑙河級一共有3座4聯裝海瀑布-3型,另外還有12枚備彈,不過在實戰中由於再裝填的麻煩,備彈只能在退出戰場後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