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3章 不可能的任務(2)

華盛頓用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策略,連續出動客輪、醫院船或其他民用貨輪從日軍手中利用“贖買”政策救回來了上萬人——基本用滯銷貨物和其他剩余物資沖抵費用。

堀悌吉當然能看出美國用意所在,但這些滯銷物資對日本而言就是有用物資,所以他沒表現出勃然大怒或斷然拒絕,而是讓人根據滯銷情況壓低了折算價格,意思仿佛在告訴美國人:來吧,你有多少滯銷物資我都包了。

雖然平民還在源源不斷地往西海岸送,但夏威夷士氣已跌落到非常低迷的狀態,特別是冢原把第一次夾雜在傷兵中的權勢人物“歸還”後,更是激起了全體官兵的反感。眼看平民一天天逃出去,夏威夷的包圍圈沒有任何動搖跡象,要解圍更遙遙無期,有人開始利用各種關系哀求華盛頓,能不能把軍隊也贖買走?

對後一點,與絕大多數日軍將領不同,堀悌吉是能欣然同意的:他的目的在於占島,要美國俘虜幹什麽?養著他們還得耗費兵力、耗費給養!

可杜威能下令贖買平民卻不敢下贖買官兵的命令——這是完全兩種性質和意義的事,如果連包圍圈裏的官兵都能贖買,那還打什麽仗,趁早和平了事。

杜勒斯與他態度截然不同,認為如果能把官兵和平贖買下來,哪怕為此付出高昂代價和全部裝備也在所不惜——任何時候人都是第一位的!如果這次能把普通士兵也贖買下來,那原先華盛頓專注於救援軍官的不良聲譽也能得到緩解。甚至他還暗示救援民眾的紅十字與日本接觸,試探性地提出了“如果軍隊官兵就地退役化為平民能否贖買?”的問題,得到了日本“積極”回應。

兩人爭論的態度在陸軍內部引起了激烈反彈,克拉克認為可行,麥克阿瑟激烈反對。

馬歇爾的表態最有意思:“如果總統為挽救官兵的生命而痛下決心,那陸軍願意付出慘重的名譽代價並發誓一雪前恥……”

這話聽著很拗口,實際意思很明確:如果總統強行下令贖買陸軍,陸軍雖不“高興”,但會硬著頭皮接受;如果讓陸軍自己提要求,這萬萬不可行。

杜威的用意也很明確:就是讓參聯會自己提要求,他作為總統出於人道主義,“勉為其難”地審批答應。

至於定什麽價格、怎麽贖買、錢怎麽出,那是技術性問題,不是原則性問題。

這是雙方都不願意承擔責任的真實寫照,偏偏一個個說得很冠冕堂皇,海軍在旁邊冷眼旁觀——他們既不贊同贖買,也不能公然表態讓陸軍為保衛夏威夷而流盡最後一滴血,畢竟是因為太平洋艦隊全軍覆滅而導致了目前的困境。

當然,所有人都同意,與贖買比較起來,全員戰死或者大部分投降走進戰俘營的局面更不可取。贖買雖然事實上讓出了夏威夷,但不等於放棄夏威夷——遲早有一天還是要予以收復的。

在華盛頓養病的杜魯門,面對前來探望他的陸軍將領隱晦地提到有關情況,譏笑說:“杜威先生不是一再不遺余力追求和平,挽回、保護美利堅軍隊生命嗎?怎麽,現在讓他付出些個人名譽代價就受不了?要知道,根據美國憲法,他可是三軍統帥,哪有統帥等待下面求情的?如果統帥根據請求而不是依據職權主動決策,那他在統帥些什麽?這點上,杜勒斯先生比他有遠見、有擔待得多,他是實實在在地在做事情,不計個人名譽地在為國家找出路,現在我是國務卿先生的擁躉。”

聯想到杜勒斯“聯俄”、“引紅”、“贖買”、“議和”等一系列動作,一幹人等均深以為然,會心地連連點頭——前總統意見還是很明確的嘛。

這批人走後,他的太太問他:“哈裏,你真這麽想?”

孰料杜魯門冷笑一聲:“一群厚顏無恥之輩!美利堅能打贏才有鬼!我提前退選真是太明智了……”

“那你?”

“我的病再修養幾天就好了,我還年輕,還有機會……4年後我不過就是64歲,很多政治家都是在這年紀才當總統的,46歲的政治家想要連任總統,還是太嫩了些……”

至於46歲說的是誰,不問便可知了。

現在米切爾真的很煩,一方面是華盛頓的催促;一方面是他不想打的態度,這一點連參謀長休伊特也看出來了——這位長官壓根就沒想過現在和軸心在加勒比海中決戰。

當然,他不會說對方“貪生怕死”這種淺薄的指責,哪位將軍不是在槍林彈雨中成長起來的?當初對日本的第一次反擊不就是馬克·米切爾帶著杜立特和大黃蜂號前去空襲東京麽?更何況,他也見識過了“勇往直前”的巴頓和哈爾西,下場都不是很理想,所以他對決策有著本能的敏感——這不是普通的決策,這是事關大西洋艦隊生死、事關數萬海軍官兵生死的決策,能輕易孟浪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