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2章 不可能的任務(1)

當墨西哥匪幫正順著密西西比河河逆流而上時,美國海軍大西洋艦隊指揮官、海軍中將米切爾對著新收到的幾分電報而發愁。

一份是空軍發來的,他們利用部署在牙買加、洪都拉斯的遠程偵察機打探到了軸心艦隊的確切位置:第一次是3月6日傍晚,位置在巴拿馬以東300公裏處,第二次是3月7日下午,軸心艦隊在巴蘭基亞進港補給,隨後華盛頓轉達的、由哥倫比亞情報人員輾轉送達的情報也顯示軸心確實在巴蘭基亞進行了補給,主要是進行了快速加油。哥倫比亞的石油儲備雖不如鄰國委內瑞拉來得充裕,但在拉丁美洲也可排前五——僅次於委內瑞拉、墨西哥、巴西和阿根廷,秘魯上次為日本聯合艦隊提供的燃油補給其實是從哥倫比亞進口而來,現在哥倫比亞又為德國提供補給。

聯系到哥倫比亞前幾天的種種舉動,雖然還沒有宣布加入軸心,但至少已從盟國陣營中脫離出來了——離特納分析的,丟掉南美北部更接近了一些。

米切爾不關心這些政治上的波折,他只關心情報,從明暗兩條線獲得的情報可推出一個大致結論:德國艦隊完成任務準備跑路了,至於更遠的日本聯合艦隊,老早失去了影蹤,大概是已經折回了。

第二份電報是華盛頓發來的,參聯會要求自己盡可能對軸心艦隊發起攻擊,以便對加勒比戰役有所交代。由於察覺隆美爾所部從尼加拉瓜和哥斯達黎加撤軍,賦閑在華盛頓充當參聯會高級參謀的布萊德利向杜威進言,認為可適時發動反攻,用進攻巴拿馬德軍的方式來扳回局面,甚至逼迫德國主力艦隊回援而削弱或消滅之。

中美洲-加勒比海戰區司令官沃爾特·克魯格中將也提了類似意見,不過他的策略比布萊德利激進得多——要求累西腓美軍對德軍巴西集群發起牽制性攻擊,然後中美洲戰區再從哥斯達黎加一線平推過去。用兩面夾擊的方式迫使德軍艦隊疲於奔命而露出破綻,再由海軍大西洋艦隊主力一舉殲滅之,爭取徹底扭轉局面——即便不能扭轉整個戰略格局,至少要把南美北部、中美、加勒比海的不利形勢扭轉過來。

這個大解決意見得到了麥克阿瑟強烈支持,甚至他還考慮在擊敗軸心艦隊後在南美組織一次側翼兩棲登陸,配合中美洲-加勒比戰區實現有關設想。

正苦於戰場形勢不斷惡化而別無他法的杜威如同溺水之人抓住了救命稻草,連聲說好,沒有經過深刻、細致、全面的評估與分析工作,就草率地同意了反攻原則設想,當然有一點杜威是清醒的,他知道實現這個目標的關鍵在於海軍,於是便把球踢給了海軍方面,一方面讓他們協同討論這個戰役構想,另一方面給海軍施加壓力,讓他們尋求對軸心艦隊進行交手。

他甚至打算任命布萊德利為增援部隊司令官,統帥3-6個師去完成側翼登陸任務,配合實現整體作戰目標。

這種感覺讓海軍很不舒服,總有一種趕鴨子上架的倉促感,但又不能明顯拒絕,因為海軍當初在2月下旬解釋的緣由——至少還要2周才能完成新服役軍艦準備工作的時間也過去了,從2月24日一直拖到3月8日——連暫時辯解的拖延借口也沒有了。

這個設想不符合米切爾本人的要求,他當初只希望趕走德國艦隊就算數,而不是冒險去和軸心艦隊交手——他的預期和金上將、特納接近,希望等到5-6月擁有10艘以上埃塞克斯級航空母艦、艦載機飛行員培養體系進一步完善後再出擊,而不是貿貿然打一場。

但從這兩份電報來看,“徐徐逼近、迫敵離開”的策略已被破壞,正在向“徐徐逼近、與敵交手”的境界滑去,他一方面埋怨華盛頓操之過急,一方面又怨恨軸心艦隊拖拖拉拉——怎麽還不走?

陸軍中唯一反對如此快速發動反攻的人只有克拉克,不過在見識了有關偵查情報後,他也閉口不言:德軍果然如預料那樣,未去破壞巴拿馬運河修復工程,他們也不可能重新接著建設,德軍在利用工程原材料修築永備性工事,從偵查照片可以看出來,僅僅這4-5天功夫,大量永備工事如同雨後春筍一般地運河區冒了出來。如果給德國人2-3個月鞏固防禦的時間,只怕要至少搭上數萬傷亡。陸軍高層至今為止還對佛得角的戰役記憶猶新,認為之所以無法取得快速進展,就在於佛得角上堅固而連續的德軍防禦工事,如果讓德軍再次抓到機會,只怕會釀成更大的損失。

特納雖然反對海軍在急切中投入戰鬥,但在這點上的立場與麥克阿瑟一致,認為佛得角是美國的滑鐵盧,如果不是那次戰役打輸了,局勢根本不會崩壞成如此。

由於尼米茨當初代表海軍對陸軍有承諾,一旦德軍進攻巴拿馬或加勒比4大島或累西腓,海軍是要出動的,現在德軍進攻巴拿馬已滿足了觸發條件,因此米切爾渴望的“逼迫戰”、“坐視德軍離開”的想法注定無法實現,不過斯普魯恩斯代表海軍作戰部提了反對意見:他希望先從歐洲島鏈入手進行反攻,先行奪回特立尼達和多巴哥,然後再占領巴西北部,把巴西南部和中美洲德軍切割開來,至於陸軍口口聲聲說的側翼登陸、敵後登陸,在他看來可以用在巴西德軍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