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5章 不可能的任務(4)

攻擊百慕大的命令在德軍內外受到了很多反對,因為在戰略上看沒什麽必要,反而顯得冒險,凱特爾就勸霍夫曼能不能等到5月份,等剛剛建造完成的北海號完成海試,形成戰鬥力後再行攻擊。北海級是德國利用大鳳級航母進行必要改進和強化後推出的全新裝甲航母,實力比英國兩艘裝甲航母硬朗得多,工期一共27個月——比預定設計提前3個月完工。

在等待更多軍艦服役並投入作戰的選擇上,雙方態度基本一致,但又不可避免地陷入了誤區:金上將、特納和米切爾等人想等待2、3月份埃塞克斯級投入使用,不料德軍也在加速下水新的航母,雙方力量對比並未顯著失衡。

1月份時,雙方主力航母5:5;3月份時,美國雖擁有9艘埃塞克斯級,但能投入作戰的只有7艘,而德國正好2艘雲龍改服役,戰鬥力還是7:7,甚至因為德國還多一艘不萊梅號,看上去以8:7領先;5月份時,美國擁有12艘埃塞克斯級,其中10艘能投入作戰,德國將得到北海號,力量對比變成9:10,美國只有微弱優勢……在未來半年,美國單憑造艦就要取得壓倒性優勢是不可能的,美國固然一年能成24艘埃塞克斯,但德意軸心一年也能建成10-12艘雲龍改另加2艘北海級。

更何況,制約戰鬥力的除了軍艦數量還有飛行員的數量和質量,德意當然也很難一下子湊齊30艘航空母艦需要的3000個航母艦載機組,但一定要強行湊,其結果和戰鬥力肯定比美國強行湊3000個機組來得高明。

不過,霍夫曼沒有過多講數量問題,只從另外角度要求艦隊出擊,因為這次出擊是為了戰略目標,同時還有其他一點個人因素。

他訓斥總參謀長:“我答應了奧托,會給他一切盡可能的支援,現在他歷經千辛萬苦終於進入美國,我絕不能食言——否則今後我說話還管用麽?處於不利形勢下的部隊還願意為帝國奮戰到底流盡最後一滴血麽?”

民主國家裏,最高元首說話管用不管用,大家沒人關心,這才是政治正確——所以杜威的想法能不能實現,是可以大大打個問號的,不就是4年換個人嗎!

國社體制下,元首的話怎麽能輕易違反?事關元首威信、黨的威信,錯了也要硬著頭皮執行到底,這也是政治正確!

更何況,讓V4亮相是“高堡奇人”計劃對美國施壓的一部分,談不上什麽錯誤,凱特爾爭辯兩句就不響了——他也知道原子武器的威力,不然為什麽要處心積慮派最好的特種部隊去幹這些工作?

霍夫曼的用意很明確:一方面用V4導彈告訴美國人,占了百慕大就可以打到東海岸,另一方面,V4進一步靠前部署,可以在百慕大防空圈範圍內打到橡樹嶺去!

如果這樣美國還不就範,下一步霍夫曼就準備把殺手鐧V6拿出來,用高達2500公裏的射程告訴美國人,德國不但可以在巴拿馬豎起導彈打到佛羅裏達,還可以用XXX級超級潛艇在美軍飛機完全夠不著的地方用導彈打到美國東海岸,至於能裝什麽彈頭,美國人可以自行腦補,反正拼常規、拼化學、拼核,德國都獨步天下,我就問你怕不怕!或許日本在細菌彈頭領域造詣更深,不過不要緊,借日本一萬個膽子也不敢用。

再還不行,過兩年V8就可以上場了——至少6000公裏射程,如在冰島豎起發射架,整個加拿大、大半個美國全部能籠罩在覆蓋範圍內,如果在亞速爾豎起發射架,能實現對美國東海岸整個精華地帶全面覆蓋,等霍夫曼露一手聚變炸彈的底牌,美國人就可以好好挖一陣核掩體、核地下室來思考核冬天的場景了。

等到V10V12等圖紙導彈項目變成現實,只怕連遠東的日本和斯大林都要不得安生了——不過在佩內明德規劃進度上,這些項目成功大概還要10年以上。

3月9日夜間,德軍對百慕大展開空襲,到3月10日下午,獅號戰列艦已協同其他軍艦開始炮擊百慕大島,準備嘗試性發動登陸作戰了。

現在,美國被逼到了墻角,整個局勢一片混亂。

為實現在加勒比海和南美反攻的計劃,參聯會不但把艦隊主力調集到了南方海域,阿諾德還抽調了大批東海岸熟練機組投入南線,使東海岸的防禦能力降低到不忍直視的地步,等百慕大島上的飛機被一掃而空後,身後的東海岸就派不出有力飛機前來支援了,即便B-29們航程足夠,但重型轟炸機攻擊艦隊總是有力使不出的感覺,更何況德軍新裝備的海毒牙可不是吃素的,戰鬥力吊打一切攻擊機。

而且,德軍分艦隊的出現標志著參聯會戰役思想甚至戰略思想的徹底破產:依靠拖時間、囤積兵力搞一波流的戰術不行了,德國一方面用主力艦隊牽制美軍艦隊,另一方面又派出力量不俗的分艦隊投入進攻,讓人陷入疲於奔命的絕望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