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8章 美利堅的前途(8)

杜魯門當然也聽完了霍夫曼的演講。對裏面大部分內容他都嗤之以鼻,倒不是說霍夫曼故意捏造,而是很多明顯屬於生拉硬扯,比如印第安人的事,哪個美國人在乎?又比如美國幾次擴大版圖,完全是實力+運氣的行為。連目前近在咫尺的墨西哥都不叫喚,德國人還想多管閑事?

哪怕霍夫曼拼命攻訐的鎮壓老兵事件到現在也差不多解決了——就是在羅斯福和他杜魯門手上解決的,真正該為鎮壓負責任的是胡佛。

但有一點他不得不承認德國人說對了——陰謀集團!

是不是真存在這樣一個集團呢?

在形式上自然不可能有像霍夫曼在演講中描繪得那樣,存在一個公開或秘密的組織,但實際上決定美國大政方針、決定美國內外政策的核心權利確實操持在極少數人手上——資本家集團、華爾街大亨、資深政要與各顯赫家族構成了一張大網。這張大網上的關鍵節點和依附於他們的其他人士,比如高級軍官、名律師、社會公共知識分子、國會和州議員、各中高級文職官僚等等,加起來不過也就占美國家庭總數的萬分之一(美國大概有近3500萬個家庭)。

杜魯門也是這體系中的人物,對此心知肚明,只不過不承認而已。霍夫曼所說的內容或許對普通民眾還有點煽動力,但對真正見識過高層政治的人來說,這真不能算是新聞。

很多民間人士還憑借一點點推斷、臆測結合層出不窮的幻想硬生生提出了共濟會這個陰謀團體,杜魯門對此也只能冷笑。

表面上一人一票的民主程序無非是這個集團推出兩個代表供選民們選擇、供他們行使“民主權利”,表面看起來兩個候選人不共戴天、恨不得拼個你死我活,實際上彼此政策攤開來講差距不大,無非大家需要在台前賣力表演一番。論政客的自我修養和表演藝術,沒有人比他們更精通。

就算真的意見分歧、對策不一又怎麽樣?國會山的議員、層出不窮的院外遊說集團有的是辦法讓你改變主意,“開左燈、向右轉”行為層出不窮。

作為總統,其職業生涯通常只有4年或8年,但作為政客,卻要在這圈子裏廝混很久,哪怕自己老了幹不動還有家族成員。任何想出格的人都要仔細掂量自己的身份和未來——還打不打算在這個圈子裏混了?華萊士就因為想不通這一點而灰飛煙滅的。

即便總統做了12年,擁有崇高威望,一舉將美國從大蕭條陰影中帶出來的富蘭克林·羅斯福總統,很多時候也面臨無形的阻力和幹擾,當初“爐邊談話”、“租借法案”時花費了無數心血,只有在生命最後幾年,知道自己已不久於人世的他才下定決心在很多領域獨斷專行。因為他已無需再顧忌他人的臉色與想法,而且羅斯福幾個兒子都是坑爹的花花公子,他從未指望這些不成器的家夥能繼承自己的政治遺產。

杜魯門情況與羅斯福稍有不同,他不是通過全民選舉上來的總統,很多時候必須顧及黨派利益,主動退選、個人出面承擔所有責任都是冒很大風險的行為。雖然他信誓旦旦表示將來要卷土重來,但萬一戰後風向大變,淪為階下囚送審的概率可不小。

在確定退選後,杜魯門已授意手下銷毀部分文件和資料,將來萬一追查也只能說明杜魯門措施不當、應對無力而不能說他違反體制和程序——後者才是最要命的東西。

現在,他和杜威共處一室,共同就某些問題充分交流意見。杜魯門既然宣布退選,他對杜威而言就不再是威脅,那些潑臟水、肆意指責的話也不必再說,都是成熟政治家,彼此知道分寸,該表演時要表演,該認真時要認真。杜威顯然也明白此節,和杜魯門單獨在一起時,他那張前不久還充滿自信宣布完施政綱領的臉布滿了陰霾——議和這件事不好搞,無論杜魯門是否委任他為這個特別大使,都不好幹,但卻又非幹好不可!

他沉吟道:“對議和,閣下有什麽想法?”

杜魯門嘆了口氣:“巴西戰役失敗,使我們將德國勢力遏制在南美中部的嘗試失敗了。史迪威、李奇微兩位將軍雖然接手了累西腓一線防務,但短期內他們不具備進攻能力,頂多只能與敵人形成對峙。”

杜威知道解決南美問題的關鍵在海軍,沒有制海權其他都是白瞎——偏偏大西洋艦隊被敵人打殘了,現在手上這點實力要到10月份才能拉出去使用,就算如期成軍拉出去,從兵力對比上說也不是德軍對手。

杜魯門思考好一會道:“議和我認為有三個關鍵問題:第一,南美安排問題;第二,日德同盟問題;第三,南非問題,其他都是小節。”

杜威基本贊同杜魯門的看法,想聽聽後的意見——不知道什麽樣的和平條件杜魯門本人肯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