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 軸心的進攻(23)

說是討論,實際上是對麥克阿瑟的方案進行完善。

第一個共識很快就達成了,派遣李奇微到累西腓去,但對於是不是要讓整個第18空降軍前去,大家都有反對意見。現在李奇微手下除了第82、第101兩個老牌空降師外,還額外組建了第11、13、17三個空降師,整個軍一共有5個師級單元,再加上其他支援單位,算是陸軍手裏的王牌軍。

由於李奇微名聲赫赫,多次與德軍交手不落下風(如果不能稱之為勝利的話),這個王牌軍是被參聯會當做緊急消防隊員使用的,怎麽可能全填到累西腓去?而且阿諾德認為也不可能,因為陸航又要掩護巴頓所部撤退,又要部署空降兵,不可能有這麽多飛機調度。

現在為了保障重型運輸機和轟炸機,波音公司已把其他所有的生產線全部砍掉了,集中精力在生產4發大飛機,即便這樣還是很吃緊,因此誰都不敢無視阿諾德的意見。

最後剛從中國返回的史迪威出面提了折中方案,建議讓李奇微帶101師和第11空降師去,並正式接任累西腓集群指揮官,還提議讓李奇微在巴頓集群撤退後出任第五集團軍司令官和南美戰區副司令官職務,軍銜依舊定中將。李奇微的升遷速度在美軍中和坐火箭沒什麽兩樣,僅僅兩年就從師長幹成集團軍司令兼戰區副長官,但沒人對此表示嫉妒,反而認為對這樣優秀的將領來說,這種晉升還是太慢。

第二個共識是阿諾德提出的,他認為既然打算撤退巴頓所部,那就要爭分奪秒,現在重型運輸機不足,必須讓雙發中型運輸機也上場,建議盡可能往累西腓撤,那樣距離比較近,只有800公裏左右。

但往累西腓撤退的提議遭到了艾森豪威爾和史迪威的反對,理由是兩條:

第一,撤退官兵士氣低落,如果往累西腓撤,容易傳染開來影響士氣;

第二,累西腓要有空降軍入場,機場、航線也會非常緊張,大規模撤退容易受幹擾。

當然,按麥克阿瑟的意見往委內瑞拉和圭亞那撤退也不行,那樣太遠,會議最後選了巴西北部港口聖路易斯和福塔雷薩為撤退點,海軍在那裏還有幾條船,可以幫助撤往圭亞那和委內瑞拉。

第三個共識是撤退順序。為了防止士氣崩潰,必須制定嚴格的撤退順序,參聯會經過討論,決定順序如下:

第一波:陸海航機組,他們撤退後如身體無殊,建議繼續立即承擔其他飛行任務;

第二波:受傷尤其是重傷官兵;

第三波:休伊特手下的海軍人員;

第四波:技術兵種和軍官,如電報兵、炮兵、裝甲兵等;

第五波:其余剩余官兵。

原則上撤退順序如此,具體由巴頓等人安排。

杜魯門咬牙切齒道:“包括喬治在內的所有高級軍官必須全部撤退,不能充當德軍俘虜!那樣對士氣戕害太大。另外告訴士兵們,被俘後就在戰俘營待著,德國人在這方面還算靠譜,千萬別被蒙騙加入黨衛軍什麽,那是給自己、給家族和親朋好友臉上抹黑。”

眾人一頓苦笑,總統已被黨衛軍美國集團軍徹底惡心壞了,好在英國佬還算講點江湖道義,沒把在英國的10多萬美軍移交給德國,否則可以編兩個美國集團軍了。現在南非的情勢也很緊張,德軍從東線一波波撤退下來的部隊很多都在往非洲轉移,南非戰役已箭在弦上。偏偏美國現在自顧不暇,連南美的事都擺不平,哪裏還有精力去管南非?弄得不好在南非的10來萬兵力最後都要全部完蛋,很多人免不了繼續進戰俘營。

這也是為什麽倫敦政府退出同盟,甚至還和日本勾勾搭搭做點生意美國沒極力反對的根源所在——惹惱了愛德華八世,他把這10萬美軍交出去怎麽辦?

“麥克阿瑟將軍最後還提了個人建議,是不是可考慮與歐洲方面媾和?”艾克低聲復述這麥克阿瑟另一份電報,“他認為在目前兩面受敵的局面下,同時打贏日德是不可想象的,他建議正視現實,通過第三國詢問歐洲方面的媾和條件,哪怕是暫時停戰也好過兩面受敵!”

麥克阿瑟和金上將當初是主張先亞後歐派的吹鼓手,是被羅斯福壓著才硬著頭皮執行先歐後亞政策的,現在已不是考慮誰先誰後的問題了,而是要想辦法穩住其中一個。

大家面面相覷,不知道該怎麽接,因為杜魯門明確表示在他任內是不可能簽署停戰協議的。

半天之後,特納開了口:“我其實很不願意和德國人媾和,我們死在德國手裏的官兵比日本手裏多得多!但現在國家處於危難之際,必須放下以前放不下的東西,個人贊同談談看。而且如果明年年初談成,大西洋艦隊5艘航空母艦、4艘戰列艦/大型巡洋艦就可以增援繞道福克蘭群島去增援太平洋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