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6章 尼米茨的反擊(20)

戰爭時期,哪怕一方竭力保密,對手方對新戰術的學習和運用也超乎想象:任何新兵器只要出現在戰場上,很快就會借鑒參考,如能拿到實物就更會直截了當地仿造。

德國海軍斜角航母最初美國方面是不太在乎,認為完全多此一舉——有這閑工夫多建幾艘不就好了嘛?但深入研究後才發現斜角航母意義重大,特別是現在美國不但缺乏高素質艦載機飛行員,連高素質海軍官兵都開始緊缺,一艘斜角航母並不需要增加多少人手,戰鬥力卻能有效提升。

這還不是最重要的判斷,通過對德軍的實戰打擊,眾人更意識到斜角航母在作戰中的防禦價值:直通型航母甲板核心區挨上一顆炸彈就會導致戰鬥力癱瘓,但斜角航母理論上必須打擊兩條甲板跑道結合處才行,否則就需要往兩個位置進行分別打擊才能徹底癱瘓對手的起降能力。

打擊結合處對準確性要求太高,打擊兩次則加大了攻擊難度,因此斜角航母的實戰意義很快就能得出——一艘航母近乎拿到2艘航母的抗打擊能力。

海軍造艦委員會本打算在中途島級基礎上進行設計修改並新建,但特納認為太慢——等修改好設計再開工不知要等到什麽時候,他建議在現有未完工的埃塞克斯級基礎上進行設計修改,不用另起艦體。如改造成功並在實戰中得到驗證,則後續埃塞克斯級建造都可參照標準版改造。

金上將支持這個觀點,要求1945年3月份之前至少拿到一艘改造成功的斜角航母,至於艦體隨便設計人員挑,但對預算有硬約束——單條增加成本不能超過1500萬美元,否則意義不大。

美國海軍造艦委員會1944年提出的造艦需求是改進後的奧克蘭級輕巡洋艦建設60艘、卡薩布蘭卡48艘,弗萊徹級120艘(歷史上全部弗萊徹級加起來也沒超過200艘),準備配合每個月建成2艘的埃塞克斯級使用。

現在考慮尼米茨的損失和未來可能的需求,造艦委員會又咬牙追加了12艘防空巡洋艦、12艘卡薩布蘭卡的建造需求,為平衡預算且目前驅逐艦保有量尚可、援英停止後對驅逐艦護航需求降低的局面,減掉了36艘弗萊徹級,使1944年造艦預算趨於整體平衡。

美國海軍學習的第二條是小澤的跨平台調動戰術,尼米茨先將本艦配屬的攻擊機群放飛,利用騰空的甲板容納從運輸艦隊轉場而來的戰鬥機進行保駕護航,像極了跨平台戰術。只是美國海軍沒有斜角航母也缺乏高素質艦載機飛行員,所以他現在的戰術運用還比較初級和原始。尼米茨考慮得很清楚,如果再像以前一般把這2艘護航航母調度到主力艦隊身邊,鬼知道他們通過潛艇封鎖區後還能剩下什麽。

德國海軍的學習能力也不弱。

有萊茵級護航航母伴隨作戰的克蘭克也學習美軍將護航航母和艦隊航母搭配使用,一口氣裝備了兩款戰鬥機:Do-412擅長截擊,就用於艦隊防空和直掩;Bf-319中低空能力更全面,就抽調擔當護航伴飛。

相比之下,聯合艦隊因沒有護航航母伴隨作戰,再加上日本海軍更強調一機多用功能,更多使用Bf-319替代Do-412執行艦載任務,後者逐步發展為海軍陸基防空戰鬥機,當然艦載能力依然保留——促進陸基飛行員能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轉職成艦載機飛行員。

正如特納估計得那樣,最開始克蘭克確實有打擊美軍運輸艦隊的想法,但權衡後就放棄了——機會成本太高。不僅如此,他考慮到目前艦載機數量不足,讓裏約和聖保羅的空軍抽調Do-412來掩護航母編隊。戰術和堀悌吉在南太平洋海戰中的套路一樣,各戰鬥機攜帶副油箱趕往艦隊上空,不考慮返航,燃油耗盡後就地跳傘由驅逐艦負責營救。

如果是以前的海軍,空軍估計懶得理會,但現在德國海航是空軍駐海軍派遣隊,對有關求援要求自然不能置若罔聞,最後抽調36架Do-412予以執行戰鬥任務。

克蘭克手裏的攻擊機數量比尼米茨少,因此比美軍提早25分鐘他就放飛了全部攻擊機。

他給艦隊留下了48架直掩機,加上各艦後備(3艘大型航母+2艘萊茵級)近20架飛機,再考慮空軍支援的36架,整體保留飛機總數正好100出頭(不包括24架偵察機)。

攻擊群飛走後,克蘭克考慮再三,讓偵察機悉數起飛並監控周圍海域,並告訴他們一旦本方不利就到裏約去降落——他預感今天會是一場惡戰。

上午10點07分,雙方機群在空中交錯而過,彼此相隔100多公裏以上,誰也沒發現對手。美軍260架的打擊編隊分成三個層次分明的波次,速度稍慢,交錯時距離德軍艦隊還有近500公裏;德軍182架打擊編隊分成2個波次,速度略快,交匯時距離尼米茨艦隊還有300多公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