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7章 D日(19)

1944年6月27日,軸心與蘇維埃聯盟共和國《停戰協定》在保加利亞首都索菲亞正式簽署,一攬子條約林林總總加起來統稱《索菲亞條約》。簽署條約的一方是對蘇宣戰的軸心各國外長,另一方是蘇維埃外長莫洛托夫。

巴巴羅薩行動後,對蘇宣戰國家可不少,除德國、意大利外還有羅馬尼亞、匈牙利、芬蘭、斯洛伐克、波羅的海三國、土耳其、伊朗等國,甚至包括八竿子打不著的斯洛文尼亞、克羅地亞、伊拉克等國。

這還不是對蘇作戰武裝力量的全部:法國志願軍、西班牙長槍軍、比利時荷蘭黨衛軍、美國黨衛軍等都在東線戰場上作戰,最多時一共有21個國家以各種名義對蘇作戰。唯獨一貫是軸心小弟的保加利亞始終以斯拉夫人不打斯拉夫人為借口,從未向蘇聯宣戰,保持了中立,並一直在蘇德間斡旋。

霍特元帥在東線各將帥中表現最為突出,所在集團軍群統帥14個國家的部隊,人稱14國聯軍統帥,他不但能用德國部隊打勝仗,也能用意大利、羅馬尼亞、斯洛伐克等國家部隊打勝仗,贏得了很高贊譽。

論對蘇作戰功勞最大、犧牲最多的國家自然非德國莫屬。德國在三年時間裏在東線長期維持500萬左右兵力,集中全國75%的陸軍主力、65%的空軍主力作戰,累計傷亡近200萬,光陣亡人員就超過70萬,相當於全德2年男子出生人口,是所有戰線中犧牲最大的地方。

其他各戰役:無論西歐戰役、波蘭戰役、非洲戰役乃至與英美其他林林總總的戰役加起來都不到東線損失的一半。

德國的收獲也最大,不但成功肢解了蘇聯龐大的加盟共和國體系,建立起一系列新國家,還把俄羅斯分成了東俄、西俄兩部分,西俄政權是德國一手扶持起來的,政權組織形式、意識形態等都是德國體制的投影,為德國營建了寶貴的戰略縱深和屏障。

蘇維埃為這個苦澀的和平付出了極大代價,累計損失超過1400萬軍隊和3500多萬人口,德國丟掉了2年男性出生人口,蘇聯則幾乎損失了20年出生人口。經濟一落千丈,整體國力倒退到1917時期。

相對政治上的收益,德國在經濟上收獲不算多,但也不少,除拿到3億噸石油賠償、四分之一巴庫產量外,還在西俄主要礦區和工業體中占了股份——這不是強搶弗拉索夫的,而是因為德國修復了這些被紅軍破壞的礦區或工業區,修復費就沖抵了股份,否則這筆債西俄永遠還不起。

唯獨領土上的收獲微乎其微:戰前(1939)年從立陶宛拿到了德意志人聚集的梅梅爾地區,然後還拿到了斯大林吞下去的東波蘭——不過霍夫曼不打算把東波蘭吞並,他宣布將會把西波蘭中的波蘭人全部移居到東波蘭,然後建立一個人口大約1500萬左右的波蘭保護國。

戰前波蘭人口一共3400萬,但純粹波蘭人只有2200萬,其余包括德意志人、猶太人、烏克蘭人等,在戰爭中損失了幾百萬波蘭人,然後又分出去一部分領土,目前剩余的純粹波蘭人大約還有1500萬。

德國設立波蘭保護國的理由很充分:西波蘭是利用德國東普魯士的地盤建立起來,一戰時德國可憐波蘭人,同意他們在東波蘭地區復國,沒想到畢蘇斯基後來勾結英法吞並普魯士故地,竭力打造大波蘭,屢次和德國作對,長期霸占但澤地區割裂德國領土,這才有了波蘭戰爭。

這番領土變更後,德國東北部邊界基本恢復到1918年的水平(個別地段比1918略有推進),與立陶宛、白俄羅斯、烏克蘭、羅馬尼亞和波蘭保護國接壤。

德國不占領東方各國,還扶持他們獨立,恢復經濟並幫助改造集體農場的東方政策讓各國都很欽佩,雖在德國內部有不小的阻力,但霍夫曼強制壓下去了,從實際來看效果很好,東方各國都鐵了心跟德國走,原本十分活躍的遊擊隊也陸續消退不見蹤影,至於分到土地的農民和軍屬更是感恩戴德,特別像烏克蘭等地,家家戶戶都懸掛元首像,為德國提供了寶貴的糧食和其他農產品。

只有墨索裏尼這樣的人才嘟囔著“白癡”,因為德國不占領領土、不謀求賠款,他也提不出什麽要求,這讓他很不痛快,覺得派兵去俄國打仗虧了。最後齊亞諾反復斡旋,弗拉索夫做了讓步,答應今後10年給意大利提供2000萬噸煤炭(現在意大利有利比亞油田,自我感覺不缺油,但還是缺煤)表示感謝,墨索裏尼才答應簽字。

在領土方面占便宜最大的是羅馬尼亞,不但成功收回被斯大林強行奪走的比薩拉比亞,還從烏克蘭這裏拿到了7000多平方公裏土地——烏克蘭也有苦說不出,因為這塊與比薩拉比亞交界的土地上烏克蘭人、馬紮爾人乃至斯拉夫人都有,馬紮爾人口比例超過45%,一開戰羅馬尼亞人就占領了這裏,還想方設法把非馬紮爾人遷走,把其他地方的人口遷過來,現在三年過去了,馬紮爾人口比例將近55%,哪怕搞全民公決也不怕,最後決定還是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