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8章 D日(20)

在東線北翼戰場,還有芬蘭配合作戰,由於曼納海姆一再強調和德國是戰友而不是盟友,主要為討還蘇芬戰爭的公道,所以停戰協定相對來說比較簡單,蘇、芬國境線恢復到蘇芬戰爭以前狀態,在個別不太明確的地段做了有利於芬蘭的調整——這件事莫洛托夫就管不著了,全是弗拉索夫政權和芬蘭人直接談,總共也就涉及到80多平方公裏的土地界限變動,相對而言就是九牛一毛。

北線由於特殊氣候,裝甲部隊相對較少,德國送了一批飛機和大口徑火炮給芬蘭人,主要就是俄制122mm和152mm火炮,還把十幾艘平常在北線活動的潛艇送給了芬蘭人。

至此,所有對蘇作戰的國家都獲得了比較理想的結果,完整地簽了字,《索菲亞合約》從1944年6月28日零點起正式生效,軸心和蘇聯的戰爭狀態宣告停止。

隨後,蘇聯政府發表公開聲明,宣布承認各東方國家成立,並宣布由俄羅斯國家社會主義共和國(西俄)和俄羅斯社會主義共和國(東俄)組成邦聯,合稱蘇維埃社會主義聯盟共和國(簡稱蘇聯),該邦聯以莫斯科為首都,以斯大林為最高元首——實際上西俄政治中心在聖彼得堡,東俄政治中心在鄂木斯克。

為照顧斯大林的面子,各國不得不再發表一次獨立宣言,一共包括立陶宛、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白俄羅斯、烏克蘭、格魯吉亞、阿塞拜疆、亞美尼亞、車臣、卡爾梅克、哥薩克、哈薩克斯坦、土庫曼斯坦、烏茲別克斯坦等21國宣告獨立,並在當天獲得了以德國為首的軸心陣營承認——統稱東方國家。

根據協議安排,除德軍外,其余各國軍隊將全部退出東方國家,包括意大利、羅馬尼亞、匈牙利等國部隊6月底開始撤退,於3個月內撤退完畢。

6月30日,南方集團軍群進入了蘇方撤退後的斯大林格勒,西俄將其改名為伏爾加格勒,看到這個在戰火中屹立三年不倒的城市完整落入手中,包括曼施坦因、霍特、古德裏安等將帥在內都是心情復雜,考察完紅軍修建的密如織網、層層疊疊的工事和防禦體系後,一直以來沖殺在東線一線的克萊斯特元帥感慨道:“難怪元首一直反對我們打大城市,尤其反對打巷戰,就這個城市的防禦體系,如果我來守,至少可以幹掉30萬敵軍。”

曼施坦因笑笑:“你的估計還算保守了,海德裏希剛才估計能幹掉我軍50萬……”

“幸虧不是他守。”海德裏希擅守是出了名的,既然他認為有把握幹掉50萬,那就一定可以。

150多萬斯大林格勒市民心情復雜地看著大隊德軍湧入城市,雖然零星事件還在發生,但整體還算平靜。霍特元帥屈尊就任了城防司令,並下令從晚上8時開始進行宵禁,打擊一切無法無天的行動,同時對軍紀進行重申,“搶劫、偷盜、無端傷害等行為一經發現立即槍斃,值此勝利之際,各部官兵要以德意志軍人精神為感召,嚴格遵守,始終不渝。”

在他強力幹涉下,伏爾加格勒幾天內就恢復了正常秩序,甚至還處死了少部分害群之馬,西俄派來的民政官員故意遲了幾天才趕到城市——按他的想法,德國人肯定要劫掠一番,甚至做好了善後的準備,但看到這座城市完好無損地出現在自己面前時,忍不住驚呼起來。

“不要高興得太早,城市裏肯定有斯大林留下的破壞分子和間諜,他們今後將在暗處反對我們,務必要小心。”

也鑒於這個因素,曼施坦因等人拒絕了元首來伏爾加格勒視察的想法,認為時機還不成熟,真想來的話至少等紅軍全部撤退完畢再說。

根據協議安排,今後德軍與紅軍裁軍的速度保持同步撤軍,最終實現在烏克蘭駐軍20萬,白俄羅斯駐軍10萬,波羅的海三國駐軍6萬,在外高加索駐軍9萬,中亞駐軍10萬,在東俄駐軍75萬(其中50萬堵在烏拉爾山一線)的目標,時間節點經反復協調後確定在1945年年底前。東俄可保留200萬軍隊(默許斯大林額外擴充20-30萬內務部隊),西俄保留100萬軍隊(聰明的弗拉索夫決定聘用1萬名德國軍官充當顧問)。

此外,德國在伊朗方向駐軍8萬,在中東各國和幾個基地駐軍15萬,在巴爾幹地區駐軍12萬,總共保留165萬軍隊,並承諾在1955年前削減至100萬以下,以上駐軍維持費用基本由所在國承擔(裝備費德國自己出),算是歐盟防務體系的一部分。

即便這樣,在德國內部還有人不滿意,6月末召開的高層會議上,長期以來話不多的希姆萊搶先開炮:“元首,說句實話,我還是想不通我們為什麽要在東線讓出這麽多利益,就算是為了歐洲聯盟,我們的犧牲也大了些,我清楚記得,您當初發起巴巴羅薩行動時號召將士們用德國的劍為帝國在東方開辟出一片生存空間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