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1章 逐鹿南大西洋(3)

收到德國艦隊成功抵達馬島並展開破交的消息時,羅斯福正在國會為發行500億美元特別國債而進行演說。世界大戰打到這份上,單從經濟來說,美國毫無疑問是第一損失大戶,不但戰前在歐洲的投資和貸款收不回來,提供給英國、蘇聯的租借法案物資也近乎完全消耗,而美國重整軍備同樣花費了巨大代價,光堀悌吉手下取得的戰果就抵得上華盛頓海軍軍備條約和倫敦軍備條約中廢棄的軍艦數量和噸位的幾倍了。

此外,中東、非洲、東南亞甚至半個南美的投資也近乎全部打了水漂——這部分顯性和潛在損失估計要超過1000億美元。財政部做過統計,連政府帶民間全部加起來的物資、費用和資本層面損失累計可能已達5000億美元。這是個駭人聽聞的數字,戰前(1940年)美國國內生產總值(GNP)不過2000多億美元,即便考慮通貨膨脹率,也不到2800億美元(1944美元),5000億美元相當於美、英、法、德、蘇、日、意各強國全部損失了一年GNP。

當然真要計較,也不能說完全損失——至少美國從無到有建立起了一支總兵額1000萬人、擁有現代化裝備的強大軍隊,就連德方也承認美國機械化程度更高,畢竟5英裏以上的路程美國少爺兵們是從來不用腿走的,而對其他任何一個國家來說,步兵徒步行軍是最基本的軍事要求。

為籌措戰爭經費,美國國內不但把高收入個人的聯邦稅提高到90%以上這樣聳人聽聞的數字,各企業所得稅率也都超過了50%,如果是和平時期,這種稅率可以把美國政府推翻好幾次了,但在戰時居然還能維持住顯然也是個奇跡。當然資本家沒這麽高的愛國覺悟,他們是進行過認真計算的,雖然邊際稅率提高了,但因國內需求規模擴張再加上聯邦政府的信貸支持,即便是這樣的稅收體系依然有利可圖。而為減少所得稅納稅基數,資本家們花招叠出,諸如擴大損耗、加速折舊、提高融資費率等手段層出不窮。

美國國內物價指數如果以1940年為100的話,到1944年時已達到139了,相當於4年時間貶值了40%,看上去觸目驚心,但這還不是主要交戰國中最慘的,日本同期物價指數飆升到了234,英國198,蘇聯因物價和貨幣管制,數字從來都是失真的,觀察家們認為至少超過300。最誇張的是中國,以1937年為基數的話,到1944年已高達900余,換而言之不過7年就縮水到只有十分之一。

即便德國這樣一個吃夠通貨膨脹苦頭、元首上台後一再表示不會搞貨幣超發的國家,實質物價指數也達到將近150。無非德國因連續勝利,加上中東石油和各國物資湧入才維持了強勢經濟的格局,德國普通民眾其實很容易發現他們到手的馬克雖然多了些,但市場商品全實行了嚴格的物資配給管制,光有錢買不到東西,而要突破配給制度去搞額外物資,那價錢是翻著跟鬥上去了。

以最簡單的汽油為例,通常戰前一輛普通家庭轎車等於20噸汽油的價格,現在兩噸汽油就可以換一輛汽車!一輛虎式和或一架Fw-190在一場戰役中動不動就燒掉2-3噸油料,威武霸氣挺進的局面是以整個西歐私家車幾乎全部停駛為代價的!現在判斷一個人是真闊佬還是假闊佬很簡單,看他的車還能不能開!

既然通貨膨脹是不可避免的現實,那資本家們就心裏有數了,千方百計貸款擴大生產,然後再用縮水後的貨幣償還貸款。其本質實質是國家利用鑄幣權征收超額稅,看看證券市場上的股票行情就可以知道,自美國打仗以來,除襲擊珍珠港、襲擊紐約導致幾日股價大幅下挫外,其余時間段都穩步上升。

但即便這樣,美國的正常財政開支和戰爭國債發行也到了盡頭,要想在短時間內籌措戰爭資本必須發行一筆500億美元的特別國債。羅斯福復出後發表繼續戰鬥、繼續援助英、蘇等各盟友的聲明很容易,要實實在在拿出東西來卻很不容易。軍隊物資的補充、軍艦建造經費的撥付或許能得到2-3個月的賒賬期,但不可能長期依靠拖延支付解決,必須有系統性一攬子解決方案,在征稅已不可能擴大的前提下,發行特別國債(其實就是超發貨幣)就成為了無可奈何的選擇。

而財團(金主)們顯然對這筆特別國債顧慮重重,因為這筆國債定向發行,即美國政府采購物資時不再支付費用,而采用債券(打白條)的方式支付,約定白條可用來沖抵將來的聯邦稅收,或用來購買聯邦拍賣的資產和物資,當然也可以在相互間貿易往來時充當支付手段。在交易所進行背書和貼現轉讓也不是不行,但為防止對現有債券體系造成沖擊,約定每個月這種貼現轉讓不超過50億美元。

實際上,羅斯福政府一直以財政赤字而著稱,羅斯福新政時期依靠財政赤字穩住了局勢,但當初搞赤字財政是打算等經濟恢復後慢慢予以償還和減少相關赤字的,哪會像這筆特別國債一樣,根本就不考慮償還,只打算進行貨幣超發來進行消弭。說到底還是因為美聯儲不是掌握在美國政府中的官方機構,否則根本就不用搞這麽復雜的設計,直接開動印鈔機弄500億美元出來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