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2章 抉擇(2)

會議結束後,丘吉爾松了口氣,但懸著的心並未完全放下來:他可是對美國人說過“政變”這種話的,現在代表美國政府出面的赫爾國務卿明顯沒同意,而美國高層顯然又知道了,他開始懊悔起來,認為自己那天太沖動了,這種極端機密不應說給霍普金斯和多諾萬聽,應該直接和羅斯福本人溝通。

不過到了夜裏他又轉憂為喜:多諾萬悄悄拜訪了他,並告知了“引蛇出洞”的備選方案,明確無誤地表示已將別動隊帶來了。

“首相閣下,近段時間我會常駐英國,但您得指派一個可靠的人和我接頭,不能總是我和您匯報,那樣破綻太大。”多諾萬說道,“這個人需要有秘密行動和情報工作經驗,千萬別是大C,我認為他不一定可靠。”

“三天後我會把合適人選告訴您,從我的家族中選,保證絕對可靠。”丘吉爾想了想,“他的意見就是我的意見。”

“那我就放心了。”

在英德秘密談判陷入僵局時,前期擱淺的蘇德談判卻有一些新進展,現在裏賓特洛普就是歐洲空中飛人,一下子到葡萄牙,一下子到保加利亞,一下子又到柏林,成天穿來穿去談判,已幾個月沒在外交部露臉了。

隆美爾所部在中亞的推進速度實在過於驚人,而韃靼人的獨立和起義也配合得很好,外面還有伊朗在大開大合,讓布爾什維克高層頭疼不已。為堵住這匹狂飆突進的野馬,朱可夫迫不得已,又從遠東調來20萬部隊進行圍追堵截,華西列夫斯基表示了異議,認為這會削弱遠東的防禦能力。但斯大林認為日軍眼下的注意力在印度,短期內不會對蘇維埃發難,盡可以放心。

事實上關東軍和遠東軍的交易非常頻繁,在蘇軍提供便利協助關東軍“剿滅”邊境抵抗分子後,日蘇雙方進行了一系列的物資交易,稻米、小麥、面粉、大豆等源源不斷地輸入遠東,規模已達到了幾十萬噸,而蘇聯則把金銀珠寶、油畫、古董、名貴家具等賣給了關東軍,還搭上了一些繳獲的、暫時用不著的德軍裝備。總體而言是日本賺了錢,蘇聯撈到了救命的物資,但這點物資對於蘇聯龐大的缺口也只是杯水車薪罷了。

從遠東調集的軍隊部署到中亞還需要時間,而且由於油料短缺,很多機械化部隊的使用受到了嚴格限制,從朱可夫發布命令到部隊真正落實到位,足足用了將近3周的時間。而且遠東這些“精銳”似乎也並不能堵住中亞大地上的德國裝甲部隊。隆美爾在北非沙漠有過豐富的作戰經驗,而且帶5-8萬部隊正好能發揮其來去如風、攻擊力爆表的優勢,他讓紅軍指揮官見識了空地一體、空降滲透、裝甲突擊、分兵合圍等多種令人眼花繚亂的戰術,打得這些笨拙的遠東部隊有苦難言,明明擁有3-4倍於敵的優勢,卻始終處於下風。

中亞戰場的不斷勝利也破除了隆美爾只能打英美,不能打蘇聯的“汙蔑”之詞,認為他配得上肩膀上的元帥軍銜,唯一還需要他證明的是帶大兵團的能力,不過,基於該方向脆弱的補給體系,維持5-8萬兵力已是極限。

在中部戰場上,收攏“難民”也差不多的德軍重兵開始發動猛攻,他們的攻勢只是遲到但並不會缺席,而且在收攏難民這段時間裏,前線同樣囤積了不少物資和補給,僅僅4天功夫,各處陣地都取得了突破,分別向前推進了80-150公裏不等。

雖然莫洛托夫憤怒地表示德軍不遵守協定,破壞和談默契,但裏賓特洛普卻嬉皮笑臉地告訴他,至少德國方面已“安排”了將近200萬蘇聯難民,無論如何蘇聯至少要釋放2萬戰俘才算得上履行協議。

經過激烈爭論,斯大林下達了“放人”的命令,從8月13日開始,紅軍陸續釋放戰俘,一開始全是身體有殘疾或患有各種疾病的俘虜,再加上長期的糧食缺乏與折磨,很多人被送回來時都奄奄一息,還有一些則因為興奮過度而稀裏糊塗送了命。不過大多數人在飽受折磨之後至少撿回了一條性命。

一開始釋放的人群中還混有很多意大利和其他國家戰俘,到8月16日,最後幾批釋放的幾乎全部都是,據他們說,戰俘營可能還有4-5萬軸心官兵。所有目睹該場景的德軍士兵無不咬牙切齒,雖然報復蘇聯戰俘這種事很少,但很多人下定決心,今後與紅軍作戰絕不能當俘虜,必須死戰到底!

雙方借口都是人道主義,但蘇德之間不同尋常的舉動還是引起了高度關注,美國駐蘇聯大使為此質詢了蘇方意見,莫洛托夫回答道:“很簡單,我們缺乏足夠的糧食養活這些俘虜,與其讓他們白白餓死最後成為我們的罪證,還不如將他們交還給德國人,順便也能加重他們的負擔。貴國如果有心,是否可以加大紅十字會有關的物資援助?我可以將其用在德國俘虜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