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1章 抉擇(1)

8月12日,在近乎無窮無盡地等待中,丘吉爾終於等來了盼望已久的美國正式代表團,而且還是赫爾國務卿親自帶隊。聽見面時赫爾代表美國政府表態希望英國政局穩定、內部團結時,丘吉爾微微皺起眉頭,顯得有些失望;而艾登等人則若有所思——美方明顯話裏有話。

不過很快他們就被另一個話題吸引過去了:“為改變不列顛目前的窘況,扭轉戰事不利局面,總統和參聯會經過商議,決定啟動一項重大戰役行動,目標是盡快奪取亞速爾群島,確保大西洋航線暢通。”

關於是否向英國方面通報C計劃的事,參聯會內有不少爭論,不少人認為這可能會導致英國異議分子將情報出賣給德國方面,但更多人認為,C計劃本就是為了鼓舞英國方面的鬥志而實施,如不通報就收不到預期效果。更何況計劃中還準備動用英國陸軍、飛行員等多種資源,必須取得英國方面的諒解,對可能存在的泄密行為,多諾萬最後進行補充發言道:“這次我帶來了200多名反諜人員,重點是追查前次一直懷疑的情報泄露問題,也負責為這次戰役實施保密。”

這是冠冕堂皇的說法,實際上美國有經驗的反諜人員一共就一百多,大部分還要負責國內的反諜工作,能抽調來英國的最多只有十多個,200多名人員大多數是他掌握的“特別行動隊”,在向羅斯福匯報時表示:“如果他們真涉及泄露機密,在動手時這會是一個很好的借口。”

這一設想打動了羅斯福總統,他把多諾萬有關“引蛇出洞”的方案作為備選,但叮囑該內容只允許通報給丘吉爾。

雖然200人的隊伍顯得龐大了些,但內閣眾人並未放在心上:美軍光駐軍就有好幾萬,再多200人也是小意思。

“為確保計劃順利推進,我們制定了一個完整而龐大的方案並通過了參聯會的前期審查,預備出動包括2000架重型轟炸機、50艘航母、8個陸軍師等在內的前所未有的力量。”

會議室裏的英國人終於全都變了臉色,雖然他們知道這些航母大多數指的是護航航母,但50艘的數字實在太過於駭人了。

龐德結結巴巴地問道:“貴國現在有這麽多軍艦可用?”

“目前大概有30多艘航母可用,未來3個月需要補充近20艘,得益於貴國造船工人的支援,我們有信心通過趕工完成剩余的軍艦建造,但目前缺少足夠的人手,總統希望皇家海軍能抽調得力人員去東海岸接手,能接手多少就接手多少。上次首相閣下提出支援8-10艘護航航母的事一並納入考慮。打完這仗,凡皇家海軍接手的軍艦包括上面的裝備和飛機都劃給你們。”赫爾頓了頓,“陸軍、飛行員也是如此,參加這次戰役的英國官兵所使用的裝備和物資在戰役結束後都劃給你們,我們要用最好的裝備、最充足的物資支持、最優秀的官兵、最完善的計劃和德國佬打一仗,我們迫切需要你們的支持。”

既然要求英國賣命,就不可能不給優渥條件,老奸巨猾的赫爾就提出了這個策略,英國人能吃多少就給多少——讓他們把最後的力量都拿出來。

“作戰計劃任務登陸戰役需要近距離火力支援,從塔拉瓦戰役的作戰經驗來看,戰列艦沖灘擁有莫大好處的,我們打算將包括2艘伊麗莎白女王級戰列艦在內的老舊戰列艦用於執行沖灘任務,有關損失今後會賠給貴國。”赫爾洋洋灑灑說了一堆,總而言之一句話,經費、物資、裝備、運輸都由財大氣粗的美國老板包了,英國只負責出部分人力就行。

與保衛遙遠的南非相比,進攻亞速爾對英國上下是很有吸引力的,因為誰都知道亞速爾是英國的桎梏,是緊緊勒在脖子上繩索,美國其實無所謂亞速爾,如果不給英國提供支援他們還能省不少錢。

包括艾登、艾德禮等人在內的內閣高層頻頻點頭,在他們看來,美國這個計劃算是非常有誠意的,而且主要是從英國的利益來考慮,充分肯定了英美同盟的價值。反過來說,如果亞速爾戰役再失敗,估計首相大人也不用無謂掙紮了。

負責軍事的布魯克、龐德等人略一商議後,決定同意,不過需要英美參謀長聯席會議審批最終方案,艾登、艾德禮等人無話可說,一路綠燈。

至於出賣情報雲雲倒是赫爾等人多慮了,這些大不列顛的精英沒到絕望之時也不想走貝當的道路,既然美國人信誓旦旦地表示在3個月內給個說法,而且細節、內容都說得這麽認真,他們同樣不吝嗇再給3個月時間——正好溫莎公爵與德國的談判也遇到了一些麻煩,需要慢慢談。

溫莎公爵與德方其他談判都很順利,進展順利:包括支持溫莎公爵復辟、維持大不列顛本土完整、被德國俘虜的英國官兵在宣誓效忠溫莎公爵後就地釋放組成帝國近衛軍、德國不將英國當戰敗國看待,不要求英國賠償等要求都得到了柏林的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