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城堡(4)

4月是非常關鍵的一月,所有坦克產量都撥給東線用於1943年型裝甲師編制補充,扣除春醒戰役戰損後,東線凈增加坦克超過1400輛(包括4號與虎式),原定5月初開始的戰役時間由於一直推遲,東線又陸續得到該月將近一半的產量,所以才有莫德爾要求400輛結果實際給600輛這種事發生。

以前有關裝備補給要求都是打折扣的,莫德爾開口說要400輛,心裏想的是超過300就要謝天謝地,一口氣來了600輛麽當然只能是車組不夠了。

霍夫曼之前看過施佩爾的報告,在剔除後備軍、訓練學校、轉入海軍陸戰隊、出售給其他盟國的坦克外,國防軍和黨衛軍裝備的坦克總數已高達7000余輛,其中4號坦克突破6000輛,而75%又集中在東線,雖然距終極目標12052輛(30個國防軍裝甲師、7個黨衛軍裝甲師,每師3個營;16個國防軍裝甲擲彈兵師,4個黨衛軍裝甲擲彈兵師,每師1個營,合計131個營,每營92輛)還有很大差距,但對比巴巴羅薩開始階段和歷史同期,這數字無疑相當驚人。

更讓人嘖嘖稱奇的是,隨著4月份最後一輛3號坦克回廠改造為突擊炮後,一線裝甲部隊全是清一色4號坦克且90%以上都是G和H兩種型號,要想找一輛短身管的4號坦克比找一輛指揮坦克還難。一想到歷史上到庫爾斯克戰役時,德軍一方面加緊裝備最新式的豹式坦克,一邊還充斥著不少3號坦克,霍夫曼就是陣陣感慨。

只裝備4號的好處最初看不出來,但現在卻顯而易見——維修、保養、補給的能力大幅度提高了。

按以往裝甲師中3、4號混裝的慣例,在相同的補給能力下,要分別給兩種坦克準備不同配件(部分可以通用),有時候甚至還要加上2號坦克配件,現在只要一套就行了。對維修人員來說,以前要掌握2號、3號、4號三種坦克的維修能力,雖然很多地方相通,但增加了培訓難度,現在大部分人只要會修4號就行,上手程度飛快;以前3號、4號炮彈還不一樣,一個是50mm,一個是75mm,現在專用75mm,同樣減輕補給壓力。

當東線坦克總數只有2000最多3000時,多型號混裝還能應付過來,但坦克總數超過5000時,單一性補給需求才不會把可憐的後勤軍官搞崩潰。

後勤補給是霍夫曼在軍隊建設中最看重、最花力氣的地方,為照顧4號產量提升,他一邊提前清退2號、3號,一邊推後生產豹式,讓4號集群的威力發揮到了極致。身為穿越者,他當然清楚德國在歷史上之所以不爆坦克海不是因為沒有相應的工業產能,而是受制於資源要素——德國不但缺乏足夠石油,也缺少金屬和其他資源,但這一點現在已完全不存在了,1500輛往上的制約才是工業產能真正的制約。

費盡千辛萬苦後,他總算將坦克產量帶到了與美俄同級別的水平——俄國具備月產1500輛以上T-34坦克的能力,美國具備月產1500輛以上謝爾曼坦克的能力,雖然德國擁有性能超群的虎式坦克,但充分數量的4號坦克海依然必不可少。

他笑著對莫德爾說:“如果你覺得太多,我可以回收一些轉交給北方集團軍群。”

“不不不,我的意思是,能不能多分配一些車組給我們,讓我的部隊盡快完成標準化改造。”

他剛說完這句,老實人魏克斯元帥已很不滿意地叫了起來:“你還嫌慢?我手裏的裝甲師連一個都還沒開始整編呢!要不咱們換換?”

眾人一下子就笑了起來,指揮部裏充滿了歡快的氣氛。

所謂標準化改造,就是按1943年型師編制要求(4團6營8連制)進行編制與人員增補,在4月份時,第一批6個裝甲師、24個步兵師已完成了整編。本來第一批裝甲師中還有第7裝甲師和帝國師兩支精銳部隊,但因為其一直在非洲前線參戰,臨時替換為第6裝甲師和黨衛軍骷髏師(前者資格依然保留),另外還有大德意志師、維京師、第3、第16裝甲師4支部隊完成了加強亞型整編。

這批加強亞型除實現1943年型標準裝甲師配備外,裏面的第4個裝甲營(原本裝備三號突擊炮)變成了虎式重裝甲營,額外還多一個希姆萊管風琴連。之所以隆美爾手裏的第5裝甲集團軍令人羨慕,就在於他捏著大德意志師和維京師2支完成整編的王牌裝甲師(每師330輛坦克)。希姆萊曾建議將黨衛軍裝甲師單獨組建為黨衛軍裝甲集團軍,霍夫曼考慮後初步同意,但表示將在夏季戰役完成後實施。

5月份開始第二批10個裝甲師和40個步兵師的整編,南方集團軍群速度最快,已完成了30%,中央集團軍群整編率超過了20%,而北方和東方集團軍群速度最慢,該批編制調整預計到10月份完成,然後是第三批剩余部隊整編,施佩爾認為1943年不可能全部完成,霍夫曼已同意推遲到1944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