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城堡(5)

紛至沓來的腳步聲在克裏姆林宮響起,然後又匯聚到同一個地方,就在霍夫曼秘密抵達前線進行最後動員前,蘇聯最高統帥部也就當前局勢和戰局走向在進行深入探討。

紅軍在春醒戰役中遭到了嚴重挫敗,不但丟失了高加索和外高加索的大片領土,還丟掉了十分關鍵的巴庫油田區,連帶又喪失了幾十萬軍隊和大量裝備。本來按朱可夫和華西列夫斯基快速脫離接觸的設想,紅軍還可以少死一點人,結果斯大林先因為卡廷事件的刺激讓羅科索夫斯基非要全身而退——本來只需損失2個,最後卻損失了3個集團軍;後來面臨大兵團進攻時又非要秋列涅夫堅守格羅茲尼以便搬運油田設備,結果設備沒運走多少,留在那裏的軍隊倒給消滅了大部分。

最後之所以德軍放棄追擊,不在於曼施坦因沒有實力,恰恰相反,是因為翻漿期到來他不願意在泥濘中損失寶貴的裝甲部隊。現在天氣已成了紅軍最有利的武器,德國人嚴寒不打、翻漿不打(一年2次,春季長、秋季短),一年中至少有4-5個月動不了手。但即便這樣,還是讓紅軍感覺難以招架。

打了敗仗自然要有人來承擔責任,朱可夫和華西列夫斯基雖在戰役初期出現過判斷失誤,但中途的調整與及時組織撤退還算得力,部分彌補了過失,負有最高責任的斯大林沒人敢去追究,只處理級別太低的人物又無法對黨內外交代,最後弄來弄去這個倒黴蛋落到秋列涅夫頭上。由於高加索特別是外高加索丟失的影響是全局性的,處理守土有責的方面軍司令員其實也算不得冤枉。前線硝煙剛剛告一段落,最高統帥部的命令就下達了,撤銷高加索方面軍建制,將其所屬部隊全部編入西南、頓河、斯大林格勒三個方面軍。

幸虧秋列涅夫平時一貫緊跟總書記,與其他同僚矛盾也不深,大清洗時代還想方設法保護了一批人,再加上大家都清楚他其實就是個替罪羊,因此所有人都出面為他說好話,最後對他個人的處理結果不算嚴重:降了一級,打發去後方監管軍工生產,在伏羅希洛夫手下當差,相比當初西方方面軍司令員巴甫洛夫大將回來後直接被槍斃的下場,這已算是高高舉起、輕輕落下了。

在翻漿期休整階段,紅軍也拼命整固實力,現在南翼面臨的局勢不再是曼施坦因率領下的南方集團軍群那150或160萬兵力的威脅,在隆美爾中東集團軍投入戰場,伊朗、土耳其兩國合計70余萬兵力加入戰爭後,紅軍總參謀部估計南翼敵軍兵力已達到250萬,而整條戰線現在變成了從沃羅涅日到阿斯特拉罕,只不過1200多公裏,比去年秋季時要短得多。敵軍一方面增加兵力,一方面防線縮短,紅軍面臨的壓力與日俱增。

為迅速增強實力,斯大林已不惜一切代價,除高加索方面軍被拆開補充外,科涅夫的草原軍區直接被抽空,將近30萬軍隊被抽調到南翼加入補充,然後莫斯科方向的大本營預備隊剩余的25萬兵力和中亞軍區的15萬兵力同樣全部調光,在補充70萬軍隊後,南翼前線還只有230萬兵力,不僅數量上少於軸心軍,質量更是極其低劣。

最後大本營下定決心,又從遠東抽調了35萬兵力,加上烏拉爾地區糾集的新兵一共湊了50萬部隊,組成了中央方面軍,但在司令員職務任命上出現分歧,朱可夫力薦科涅夫出任該方面軍司令員,但斯大林對科涅夫的印象一直不太好,認為他在西方面軍任職時屢屢反對進攻勒熱夫-維亞濟馬突出部,“有畏難情緒”,不同意讓他出任如此重要的司令員職務,最後決定由巴格拉米揚出任。

說起來科涅夫這段往事其實是被霍夫曼給坑死的,如果遵循歷史走向,西方面軍按朱可夫的計劃發動“火星行動”,將會遇到莫德爾第9集團軍的堅強防禦,結果蘇軍損失將近150萬還拿不下這個突出部,釀成了絕無僅有的大慘敗,科涅夫反對進攻的態度無疑是正確的。當然中央集團軍群為此也損失了30多萬,而且把東線所有的機動兵力都填了進去,以至於沒法增援斯大林格勒方向的第六集團軍——保盧斯就這樣完蛋了。

沒想到穿越後的元首執行了“放棄突出部、拉平戰線”的策略,梅列茨科夫的西方面軍僅僅用30多萬兵力就拿下了德軍主動放棄的兩個重要突出部——勒熱夫突出部和傑米揚斯克突出部,收回了“面對莫斯科胸膛的手槍”,損失與戰果相比根本不值一提,那科涅夫反對進攻的意見就大錯特錯,以至於到現在這個印象還扭轉不過來!當然,這樣一來德軍損失相應也少得多,僅僅只有3萬多,正是憑借這次1:10的戰損比,莫德爾走上了中央集團軍群司令官的高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