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 城堡(2)

雖然在戰略層面明確了進攻莫斯科只是一個假目標,但中央集團軍群對戰術欺騙卻不遺余力,有關城堡戰役的真實目標和內容只傳達到師一級,而各東方國家的軍隊只傳達到集團軍一級。

倒不是說信不過東方國家的指揮官,只是相對而言他們中混入間諜的可能性更大——無論是人種、歷史傳承還是相互關系來說,混入這批部隊與混入純種德國部隊的難度完全不一樣,就連各東方國家自己也表示承認這一點。除蓋世太保外,集團軍還入駐了各國獨立組建的肅反機構成員。事實證明這種預防措施並非杞人憂天,從各東方師組建的第一天起,間諜案件就一直存在。

雖然中央集團軍群忙得不亦樂乎,但霍夫曼對這種戰術欺騙究竟能成功多少卻心裏沒底,理由很簡單,相同招數已使用過一次:去年夏天藍色行動開始時,中央集團軍群就把莫斯科和周邊城市的地圖發到了團一級,同時還制造了大量假路標指向進攻方向,最終成功騙過了斯大林和紅軍總參謀部。

即便藍色計劃和沖向高加索的戰役行動已開始,斯大林依然堅定認為德軍的進攻目標是莫斯科,一直在該方向保有重兵,夏季戰役中不但沒將最精銳的部隊派往南線,還輕率地在哈爾科夫附近發動了著名的鐵木辛哥攻勢(第一次哈爾科夫戰役)。結果不但鐵木辛哥的進攻被打得慘敗,南線戰局同樣全線崩壞,半年多後不得不重新從莫斯科方向抽調精銳兵力去填補缺口。

這一次莫德爾試圖故技重施,霍夫曼就認為對方很難上當了,但在看過東線整體戰略地圖和敵我兵力態勢分布圖後,他又對勝利充滿信心。

如果不仔細看,會認為東線的情況仿佛又重新回到了1942年9月時德軍主動撤退前的局面:北線繼續封鎖列寧格勒、中線對準莫斯科,南線進逼斯大林格勒。

但仔細看就會發現德軍實際局勢遠比9個月前有利得多:土耳其參戰、占領外高加索、高加索平原全線落入軸心之手後,俄國丟掉了著名的巴庫油田產區,斯大林格勒面臨著南、西、北三個方向的壓力,曼施坦因的兵鋒直至阿斯特拉罕;伊朗參戰,裏海成為蘇德共有戰場,土庫曼、烏孜別克和哈薩克等中亞地區門戶大開,蘇聯腹地面臨重大威脅;北極航線、南部航線全面中斷,只有太平洋航線還能輸入一點援助物資,紅軍接受租借物資的數量不到高峰期15%;非俄羅斯民族國家紛紛獨立,建立並鞏固了政權,俄羅斯解放軍持續壯大,各東方國家除在後方維持秩序外,光投入一線與紅軍對峙的兵力就有50多萬,大大夯實了軸心進攻力量。

隱藏在地圖態勢下的兵力與技術兵器對比就更加不可同日而語,霍夫曼比手下那些元帥和將軍們清楚得多:

在歷史上,1941年全年蘇軍損失了大約790萬人(斃、傷、俘三者總數),1942年又損失了大約740萬,1943年1-4月間共損失大約240萬——在將近兩年時間裏,紅軍累計損失約1400萬人(之所以分年數相加大於總數,是因為部分前一年的傷員返回部隊後重新遭受的損失計算為兩次甚至多次);相比之下,同期軸心軍的損失為將近300萬人,其中德軍損失約240萬。

在霍夫曼穿越後,情況發生重大變化,紅軍損失依然將近1400萬——雖然紅軍在南線(高加索、伏爾加河流域)遭到更多重創,但歷史上的火星行動與哈爾科夫反擊戰慘敗卻沒有了,此消彼長下,最後維持了相對接近的損失數。但同期軸心聯軍損失卻大大減少,合計損失只有約近180萬,斯大林格勒會戰中損失的100多萬部隊的數字大幅度削減,火星行動中損失的兵力也急劇減少。更重要的是被俘人數非常少——到目前為止,軸心軍被俘總數還只有10萬出頭(大部分是莫斯科戰役中被俘的),而歷史上到1943年5月時,軸心被俘總數已將近50萬,光德國俘虜就占了30多萬。

這樣一來等於軸心多出將近120萬兵力,雖然霍夫曼減少了意大利、羅馬尼亞、匈牙利將近25萬兵力,在非洲增加了兩個集團軍將近25萬兵力,又給海軍陸戰隊撥付了10萬兵力,還采取了復員40歲以上老兵和國內軍工企業工人陸續回歸的方針(涉及人數約30萬),整體多了30萬兵力。

而在土耳其和伊朗加入對蘇作戰,再增加50萬東方各國輔助軍後,對俄作戰總兵力整整多了120萬,因此東線軸心總兵力第一次突破了550萬——歷史上從未達到過,最多也就是巴巴羅薩剛發動時500萬出頭。

相對於1942年秋季450萬VS650萬的兵力對比,現在東線兵力對比變成了550萬VS 750萬,紅軍被迫將遠東和西伯利亞的兵力減少到150萬以內(歷史將近200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