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1章 風暴鳥(3)

B-17轟炸機上,機槍手們幾乎是跺著腳、顫抖著進行回應——在9000米高空,外界溫度只有零下35度,而他們負責的射擊口卻是個敞開口,雖有電熱飛行服供暖,也必須經常活動身體尤其是手指,以免凍僵或凍傷。

飛行員們也提高了警惕,時刻注意保持自己的高度和速度,尤其要避免進入其他轟炸機螺旋槳的尾流——越是靠近尾部的機組就越困難。

“敵機正在下降高度,8600米……8400米……8200米……8000米!”動物園指揮塔內,參謀軍官大聲報出美軍機群高度,每讀出一個數字,緊張的氣氛就升高一些。

“1號,9號、17號防空陣地,射擊!”負責指揮的德國空軍第一防空師師長艾裏希·克林斯曼少將沉著地發布命令。

“轟!”

在震耳欲聾的轟鳴聲中,李梅從舷窗裏望出去,周圍騰起了一大團一大團的黑雲團——那是高射炮陣地在急速開火,猛烈的炮火讓他暗暗心驚——幾個月沒來,柏林的防空炮火愈發熾烈。

8000米正是德國105mm重型高射炮,88mm中型高射炮可共同覆蓋且能發揮良好殺傷力的作戰範圍,短短3分鐘內,700多門高射炮傾瀉了數萬發炮彈。李梅不時從耳機裏聽到“啊,我們中彈了”的驚叫聲,眉頭緊緊皺了起來。

轟炸機群繼續往前飛,準備進入柏林核心防空區。

“敵機群進入本塔防區。”

“實施彈幕戰術!”

防空塔在柏林防空中扮演了支柱角色,隨著克林斯曼一聲令下,所有高射炮以最快速度齊射,四座炮塔可用每分鐘96發炮彈打出一個240米範圍的正方形“彈幕”,能給來犯敵機造成最大程度傷害,同時還能迫使他們分散陣型。只是由於128mm防空炮的特殊要求,露天防空陣地通常無法裝備,除小部分由列車裝載進行機動部署外,全部署於防空塔上。如果這種火炮遍地開花,對大編隊機群簡直就是災難。

英美對防空塔的存在和威力是心知肚明的,也專門對防空塔進行過轟炸,經多次徒勞無益的嘗試後便被迫放棄了這個企圖,只在制定航線時竭力要求進行避讓,但隨著防空塔修建密度的提升,無論從哪個方向進入柏林都會遇到至少1座防空塔,到後來避無可避,只能硬著頭皮沖鋒。

這也是第八航空隊不願意來轟炸柏林的原因之一,但這次行動是參聯會和阿諾德親自交代的政治任務,再不想來也無法逃避,為顯示重視,李梅自告奮勇地沖在第一線,讓其他人心態平和了不少——他在1941年還只是個少校,2年後居然都成了準將,說是美國晉升最快的人毫不誇張,另一個有這麽好運氣的人是艾森豪威爾,1940年他只是個上校,現在卻是中將還當了戰區總司令,不過眼看他現在非洲受苦受難,大家心態也很平和——要想升得快,不冒險怎麽行?

“散開……散開……”

隨著編隊指揮官的命令,美軍轟炸機群開始疏散並拉大間隙,這是陸航標準戰術,遇到敵機就收縮,遇上高炮就疏散。但就剛才短短幾分鐘的對空火力,已有30多架轟炸機被擊落,還有更多轟炸機帶傷,這些負傷的飛機不得不匆匆忙忙拋棄攜帶的炸彈返航。

李梅本能地察覺到了威脅:還沒對柏林目標進行轟炸,轟炸機集群就因迷航返航、故障返航、被擊落、受傷返航等因素損失了將近200架飛機,柏林防空火力威力增長得確實有點嚇人。他沒想到的是,隨著德國在88mm炮彈上近炸引信成熟後,所有88mm、105mm、128mm口徑火炮全部裝填了近炸印信炮彈,作戰效能已成倍提高。

他更不知道,除128mm火炮,德國從日本的三式對空彈上獲得啟發,在漢堡還試驗改裝了大口徑艦炮充當防空中堅,通過強行提升仰角,那些283mm口徑艦炮能將特種防空彈打到近2萬米高,配合近炸印信可形成100米左右殺傷圈,是打散編隊的最佳利器。

“德國戰鬥機來了,全是Fw-190!”

“讓護航戰鬥機去對付他們!”李梅毫不猶豫地下達了命令,他帶出來400架戰鬥機,其中還有100架最新式的P-51B,就是用在這個時候的。護航戰鬥機們一湧而出,快速拋棄副油箱並試圖占據有利作戰位置。

雙方戰鬥機迅速撕咬在一起拼殺,不過漸漸李梅就察覺了問題:那些Fw-190突然間如同打了雞血一般拼命,速度、機動並不比自己手裏的P-47差,而火力則遠遠勝過——4門20mmMG213機炮的威力豈是6-8挺12.7mm航空機槍可抵擋的?哪怕P-47再堅固,也頂不住吃到10發以上的20mm薄殼彈。

P-47拼命爬升,試圖依靠更高的高度壓倒Fw-190們,但現在正處於“嗑藥”狀態的A8系列絲毫沒有懼怕,同步爬升對敵,甚至爬升速度更快,畢竟現在雙方發動機功率接近,而Fw-190比P-47可要輕盈不少,爬升也好、俯沖也好都不怕P-47,若論滾轉和盤旋,笨重的P-47就更不是對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