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0章 風暴鳥(2)

“羅斯福成天在廣播裏吹牛,然後我們給了他一個終身難忘的教訓:海軍航空兵在昨天淩晨3點多時將炸彈投到了紐約,炸倒了自由女神像,炸毀了帝國大廈、炸癱了布魯克林大橋!”

“帝國萬歲!”

“現在,我們要用炮彈告訴他們,德國防空體系比他們想象得要完善得多,不是他們想來就來,想走就走的!”

“誓死保衛柏林!保衛元首!”

簡要動員令後,防禦柏林的所有高炮陣地、雷達站、防空塔都進入臨戰狀態。

柏林防空塔指揮部裏,聚集了包括耶順內克、卡姆胡貝爾、加蘭德等眾多防空部隊高層,看著巨大的光幕地圖上標識敵機的亮點團和本方防空陣地、飛機集結地等標識,聽著參謀軍官和指揮軍官們短促有力的命令,眾人只感覺一陣緊張。柏林已很久沒有遭遇如此龐大的空襲機群了,大家不由得捏了把汗,今天如果沒能完成防空阻擊任務,這事情就麻煩了。

柏林防空塔屬於第一代防空塔,是大柏林地區最早修建的防空塔,因為位於動物園附近,一般稱動物園防空塔。與其他防空塔一樣,該塔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安置高射火炮的建築,稱為G塔,4基為1組構成一座G塔,每基底層基礎部分面積為60平方米,高25米左右,每基頂部各裝備一門萊茵金屬雙聯裝128mm高射炮,整個G塔通常配備4門雙聯裝高射炮。

另一部分是安置傳感、通訊設備以及雷達的較小建築,被稱作L塔,通常設置在距G塔400-500米遠的位置,由一條位於地下的交通補給線進行連接。由於L塔上沒有大口徑高射炮,只有37mm機關炮,因此建築相對較小。依靠從L塔雷達傳遞過來的數據,G塔高射火力可進行精確射擊。為避免遭受幹擾,除雷達外,L塔通常還配備了聽音機和探照燈,以便更有效捕捉敵機。

一組G塔和L塔搭配使用才構成完整意義上的防空塔。這座相當壯觀的鋼筋混凝土建築有70米長,70米寬,此外還擁有8米厚的墻以及5米厚的屋頂,是當代最大的防空設施。

在1940年遭遇英國空襲後,最高統帥部以“柏林特殊計劃”的名義掩護,秘密修用於柏林防空的高射炮塔,整體工程由施佩爾負責,托特組織具體落實。第三帝國在歷史上曾打算在柏林修6座這樣的炮塔,最終只完成了3座,但在霍夫曼的大力調整下,炮塔建設優先級大幅度提升且密度大大增加,整個大柏林地區根據規劃一共將修建12座防空塔,目前已完成8座。

其他重點城市如漢堡、法蘭克福、維也納、德累斯頓、科隆、不萊梅、紐倫堡都規劃了6-8座不等的防空塔、而且整體設計已發展到第三代。火力與指揮集成度大大提升,第三代炮塔通常擁有8門雙聯裝128mm高射炮,火力比第一代猛得多,體積也更龐大。這種高射炮通常由電力驅動、人工協助,因此自動化程度非常高,炮塔提供並保護了脆弱且容易遭受攻擊的電力設施,而且還自備獨立發電設施。

動物園防空塔雖屬於第一代,但因位置比較理想——在柏林城西,是抗擊空襲的第一道防線,所以防空指揮高層通常在這裏而不是柏林中心地帶的弗裏德裏希炮塔坐鎮——雖然那是第三代炮塔,更先進且全面。

整座動物園炮塔由地下一層和地上六層組成,最多可容納一萬五千人,內部布局非常合理:

1層為市民用防空掩體,配備了單獨的電源和供水設施,附近平民都不必挖掘防空洞,防空警報拉響後往裏面隱蔽即可;

2層為美術館和博物館收藏品的臨時保管所,具備基本的溫濕度保存條件,不過大多數時候用於物資儲藏;

3層是臨時醫院,設置近100個床位和2個手術室,有8名醫生、20名護士和30名助手;

4層及5層通常是士兵居住區以及指揮部、通訊中心、蓋世太保支部等設施,方便他們隨時登上塔頂並參加防空戰鬥。

G塔通常由350名防空官兵進行防守,由一名少校擔任指揮官,並且還有希特勒青年團成員(普遍只有15-17歲)協助他們。由於柏林防空塔是如此完善,以至於在戈培爾看來美國人的防空設施就是個玩笑,他在電台裏對此大加嘲諷是有事實依據的。

霍夫曼對防空塔非常滿意,多次強調要加大修建力度,在其推動下,德國興建的防空塔是歷史上的上百倍,而且幾乎沒多花錢——他停掉了大量毫無意義的元首地堡與指揮中心興建,多數時候只待在柏林,連東線的文尼察指揮部也基本關門了,節約的經費都投入了這裏,原本在肅清叛國集團後有些空閑的鮑曼又重新找到了活計,幹得樂此不疲。

霍夫曼停掉了大西洋堡壘工事的建造,幫助西歐各國同樣建造這種防空塔,通常德國出圖紙、武器裝備與指揮系統,西歐各國出勞動力、鋼材水泥等原料共同興建,這補充了德國的整體防空體系,也為進一步凝聚西歐各國的人心、安定社會發揮了重要價值。就連日本方面看到這種防空塔設計後都極為贊嘆,千方百計要去了一套圖紙進行參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