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9章 風暴鳥(1)

這是非常有意思的想法,西線大部分戰鬥機飛行員都是東線“航校”畢業、有多個擊落記錄的老手,但噴氣式航空隊裏卻存在著很多無經驗的新學員。因為從幾個月來的裝備和試飛情況來看,具有中等經驗的飛行員駕馭噴氣式飛機最不理想,他們在螺旋槳飛機上的一些操縱手法和習慣動作與噴氣式飛行要求格格不入,甚至完全錯誤,即便技術人員和教官講解並強調多次,潛移默化下形成的操作動作依然沒法改過來,事故率高得出奇,而新學員就不一樣:對教官和技術員的動作要領言聽計從、牢牢記在心上,上面說什麽就是什麽,掌握程度飛快——白紙上可以畫最美的畫。

至於有50個戰果以上的王牌飛行員,他們豐富的經驗可以確保他們從容地改飛噴氣式並發揮其全部潛力。

於是,錄取噴氣式飛行員的第一道題目就很逗人發笑:“是否存在這樣的裝備:動力飛機不依靠螺旋槳也能飛起來,而且比螺旋槳飛機飛得更快?”

很多人選了否,也有人選了是——他們被優先吸納為噴氣式飛行員,因為他們在螺旋槳領域根本沒形成任何固化印象,下了雙翼教練機後就直接在王牌飛行員教官帶領下上噴氣機(雙座教練版),很快就能掌握相關技術要領,甚至認為飛機就應該這樣開。不過,這批學員只能用於對付轟炸機搞迎頭對敵,像馬爾賽尤那樣善於利用高空偏轉角進行攻擊的變態家夥全德國也沒幾個,大部分老鳥則選擇BZ戰術——Me-262C不但比B-17F快得多,還可以飛得更高。

教官版裝的是20mmMG213,用精確彈道對敵,學員版用30mm的MK108,用大威力伺候轟炸機——只要命中4發以上,像B-17這樣的重型四發轟炸機就基本完蛋。

這裏隱含著十分無奈與殘酷的培養過程,根據戰術要求,新手駕駛Me-262C升空後在教官帶領下對轟炸機機群進行迎頭對攻,距離越接近越好,駕駛艙前面有防彈玻璃,後面有防彈鋼板,防禦美國人的12.7mm機槍子彈還是很有把握,在最短時間裏打光彈藥就可以拉高脫離並返回基地,如果實在找不到或對降落沒把握,盡可能找安全地方跳傘就行,不用管飛機——那是軍備部該操心的事。加蘭德認為一個完成基本訓練的飛行員在參加過8-10次實戰後就可以成為熟練飛行員——反正對面美國人也是這樣培養轟炸機飛行員的。

整個過程都是防禦作戰,德軍飛行員即便被擊落也有很大幾率生還,而美軍機組只要被擊落,要麽死亡,要麽被俘,沒有第三條出路。從成本角度核算起來,一架4發轟炸機可以造7-8架戰鬥機,再加跨洋運送中的損耗,基本上擊落一架4發轟炸機就等於贏得了10架戰鬥機,1:10的經濟成本下如果還幹不過,那第三帝國這場戰爭就不用打了。

這是霍夫曼擔任空軍總司令後給耶順內克強調的戰爭經濟學,是另一種殘酷且有可能成功的高交換比戰術,“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殘酷毫無疑問,但確實管用。

現在德國新手飛行員大多數在東線航校“培訓”,執行西線防空任務都是老手,交換比十分驚人,半年多來急劇增長的防空作戰成果打得英美戰略空軍舉步維艱,甚至難以為繼。

除風暴鳥航空突擊隊外,耶順內克還報告說準備了500架高空戰鬥機,全是新的Fw-190A8系列,在Bf-109基本退出西線防空後,A8系列和Bf-219挑了大梁,其中前者又是主力。

相對於原型號,A8系列進行了全新改進:采用BMW801E發動機,標準功率2000馬力,加裝GM-1噴射系統,在7000米以上高空通過“嗑藥”能顯著改善發動機功率,同時武器換裝成4門20mmMG213機炮並強化了要害部位裝甲防禦。

有了R2800發動機供參照,BMW公司試圖在BMW801發動機上安裝廢氣渦輪增壓,實驗室有了產品但效果還很一般,倒是奔馳公司在DB系列發動機上已取得成功,不過采用液冷發動機的Ta-152戰鬥機至少9月才能定型,1944年新年才進入量產,因此A8不能簡單認為是過渡機型,相反應該是Ta-152服役前的主力機型——福克·沃爾夫公司加各授權工廠的生產量合計起來平均高達1000架/月,是德國各型號飛機中產量最大的(1943年4月德國本土飛機總產量3408架),完全壓倒了800架/月的Bf-219和400架/月的He-218,比Ju-98/Ju-188/Ju-290/聯合攻擊機/Ar-372等5個型號飛機加起來的總和產量還多。

500架Fw-190A8不值錢,駕駛這些飛機的飛行員才值錢——他們當中最少的也有7個戰果,最多的超過100(更高的抽去風暴鳥了),全體飛行員累計擊落數加起來合計上萬,英美飛行員有5個擊落記錄就可以當王牌,在這裏,王牌的標準是50架——整整10倍。

15:14,美國機群已飛抵漢諾威上空,沿路不斷遭到防空戰鬥機進攻,但龐大的機群不為所動,持續前進,不過也有一些其他消息,負責全局指揮的卡姆胡貝爾接到報告:美軍出動了新的護航戰鬥機,數量在100架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