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0章 春醒(12)

斯大林眉毛一揚,目光立即掃了過來,伏羅希洛夫連忙將糧食生產的情況匯報了一遍,著重描繪了饑荒的可怕,聽完後,這些布爾什維克領袖們一個個進入沉默狀態。

他們都是經歷過1932-1933年大饑荒時代的,那一年因為農業集體化狂飆突進,烏克蘭農民以減少播種面積等方式進行消極抵抗,結果全蘇糧食產量一下子從9000多萬噸掉到6000萬噸不到,而為了換取發展工業化所需的資金和機器,對外糧食出口維持甚至還超越了上個年度,最終導致全蘇餓死800多萬人,光在烏克蘭就有500多萬人。

現在的情況比當初更麻煩,整個烏克蘭糧倉丟光了,糧食產量掉到只有大饑荒時代的一半,雖然需要供應的人口比十年前要少,但人均糧食產量大大低於饑荒時代,所有人都在盤算後果——這意味著入秋前青黃不接時會出現大規模餓死人的情形,伏羅希洛夫雖然沒說數字,但他們算得出來:倘若糧食產量沒有大規模提升,至少要餓死1000-1500萬人。

現在全蘇每人每日的平均熱量攝入只有600-700卡路裏(德國本土是2500),這是非常低的數字,持續下去幾乎就等於餓死(作者注:在現代人運動強度如此小的情況下,正常男性一般一天需要攝入2000-2400卡路裏,正常女性是1800-1900,一天什麽也不幹光躺著就消耗1000左右的卡路裏),大強度戰爭狀態下,蘇聯工人每天勞動時間早已超過14個小時,這點食物根本無濟於事。

而軍隊對糧食的消耗更大,德軍此時給士兵的口糧維持在2800-3800卡路裏之間(沒有作戰任務時按低標準發,有作戰任務時按高標準發,像胡貝老爹這樣一天吃5頓的人超過5000卡路裏),而紅軍基層官兵1942年以後的口糧補給就沒超過2000卡路裏的。

“您覺得應該怎麽辦?”

伏羅希洛夫遲疑著,不知道該怎麽回答,雖然他也是元帥,還有一座以他名字命名的軍校,但指揮打仗這件事上頂天了他也只配當個軍長,連布瓊尼也比他強——至少後者還能指揮個把集團軍。他過了好一會才吞吞吐吐補充道:“我覺得應該把草原方面軍、中亞方面軍都壓上去,和德國人在高加索打一次大規模決戰,然後……”

鐵木辛哥一聽就急了:“不能這麽幹!這兩個方面軍根本還沒準備好,強行把他們壓上去只會給德國人送戰果,我們……”本來他還想繼續說些什麽,但看到斯大林那嚴厲的目光朝自己投射過來後嚇得把後半句縮回去了。

其余幾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面面相覷,不知道該說什麽:理論上說起來無論鐵木辛哥還是伏羅希洛夫都是對的,區別在於看問題的角度和立場不同,這時候可不能輕易表態,誰知道斯大林同志自己怎麽想。

最後還是軍事觀點占了上風,因為斯大林本人也不看好紅軍能在高加索平原擋住咄咄逼人的德國軍隊,他最後咬牙切齒地下達了命令:“讓秋列涅夫同志堅守格羅茲尼10天,以便拆解采油、煉油的設施設備,至於其他工業設備和物資,能運走的全部運走,不能運走的全部炸毀,一點都不能丟給德國人!”

“至於我們的糧食和物資供應,您負責去和美國人談,一定要把情況和他們說清楚。”他靜下心,轉過頭對莫洛托夫強調道,“請告訴羅斯福總統,蘇聯局勢危在旦夕,如果美國再不加大援助力度,我將被迫與德國人媾和——不管怎麽惡劣與屈辱的條件!”

莫洛托夫點點頭表示聽懂了:斯大林同志不是真的要議和,而是要用議和來逼迫美國人。

“現在形勢很嚴峻,大家再討論一下,看看有沒有其他解決問題的辦法。”

庫茲涅佐夫沉吟一下後說道:“軍事問題我暫時沒想到什麽好辦法,但糧食問題我突然想到幾條意見供大家參考。”

聽到向來管海軍的庫茲涅佐夫對糧食問題居然也有高見,大家不禁好奇起來,一個個坐直身體洗耳恭聽。

“第一點,我們在烏拉爾山新工業區附近是有大片荒地的,這些土地開墾出來之後也會有不錯的收成,我見過幾個中國兄弟黨的同志,他們說去年中國抗日根據地遭遇了日軍前所未有的封鎖,同樣面臨糧食危機,但依靠墾荒度過了難關,我覺得這可以學習和借鑒。”庫茲涅佐夫前面半句還好,緊跟著半句讓所有人都遲疑起來,“為鼓勵墾荒積極性,我想請斯大林同志發布一條命令:以家庭為單位墾荒、耕種的土地暫時劃給私人管理,5-7年甚至更多一些時間不收回也不上繳收成,春耕很快要開始了,如果動作快一點,還有希望開墾一批土地。”

大家倒吸一口冷氣——雖然掛了墾荒的名頭,但這是標準的分田到戶,別說大清洗時代,就是政治最寬松的新經濟政策時期都不曾這樣幹過。所有人都將目光投向斯大林,只要後者稍微露出一點不同意見,他們立即要痛斥庫茲涅佐夫“癡心妄想”——這可不是落井下石,這是小罵大幫忙,完全是為了他好,否則傳開去之後庫茲涅佐夫不死也得脫層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