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1章 高加索(5)

霍夫曼點點頭,自仿制摩托羅拉步話機成功,並將德國產的小型報話機引入戰地指揮系統後,部隊指揮效率又提升了不少。他不斷地在潛移默化中用後世的軍事體系來盡可能改造二戰時期的軍隊,凱特爾、蔡茨勒、隆美爾、古德裏安等聽過他對未來軍事變革的“設想”,雖然元首口中每一種“奇思妙想”現在看來都還很困難,但並不妨礙他們加以了解並改造吸收——10-15年前如果有人提出未來戰爭應當是機械化與閃電戰模式,一定也是這個局面。

根據他的要求與“技術情報”,德國專家又迅速研制了搭載在半履帶裝甲車上的指揮部專用特種無線電系統——這不是說德國以前沒有車載指揮無線電系統,事實上德國無線電裝備在全世界範圍內都算是一流,之所以冠以“特種”前綴,是因為這套無線電系統是獨一無二的,上面用了標準的實驗室產品——晶體管。

晶體管在1929年發明後,由於提純難度、成本因素、可靠性等緣故,一直未得到實際運用,所有無線電都使用電子管,限制了電台功率,但霍夫曼提出一定要使用晶體管研發新的無線電系統,專家們十分艱難地打造了這套系統並像普通車載無線電系統一樣安裝在一輛Sdk251指揮車上,雖然生產過程費時費力,但效果遠遠超越了時代,當其拉出10米高的車頂八木天線並發送電報信號時,可實現全球任意位置點對點通信,在傳遞語音信號時,距離最遠能達到400公裏(普通車載電台超過50公裏就變得不太清楚)。

說起來八木天線和磁控管都是日本率先搗鼓出來的東西,但在日本並未受到重視,八木天線戰前在歐美已得到了相對普及的運用,而磁控管是日德開展技術交流後由德國雷達專家偶爾間發現的——用於改造海上節拍雷達時效果很好,聯合艦隊上下十分仰慕德國的雷達和通訊技術,壓根就沒想到部分關鍵技術的源頭其實是在日本。

這種指揮車只生產了2輛,每輛造價比虎式坦克還貴,全給了南方集團軍群,曼施坦因也不小氣,擔任主攻任務的胡貝和迪特裏希兩個師長各分到一輛,現在這電話就是胡貝抱著嘗鮮的態度打來向指揮部匯報的,聽說元首也在司令部並和他通話時,他顯然十分激動。

通過與胡貝的交流,霍夫曼及時掌握了前線動態:胡貝先以一個虎式重裝甲營為誘餌發動進攻,引誘羅科索夫斯基派遣坦克前去圍堵,當紅軍動用2個坦克軍試圖圍殲這個重裝甲營時,第16裝甲師迅速出擊,以鉗形攻勢包抄了這兩個坦克軍,當對方心急火燎地將最後兩個坦克軍也派上場時,迪特裏希的警衛旗隊師和另外兩個重裝甲營出場了,雙方在莫羅佐夫斯克一帶爆發了前所未有的坦克大戰。

現場有1500輛或者更多的裝甲車輛(坦克、突擊炮、自行火炮)在進行交戰,德軍投入了800多輛,紅軍投入了600多輛,胡貝和迪特裏希手頭還各自捏著一個坦克營擔當預備隊,準備最後時刻投入戰場。當然,說是1500輛裝甲車輛投入交戰,實際上直接面對面交戰的坦克可能只有500-600輛,其余的要麽在迂回包抄,要麽在提供支援。從胡貝爽朗的笑聲來看,似乎戰局進展一切順利。

聽完介紹,霍夫曼一下子就想起了歷史上庫爾斯克戰役中發生在普羅霍洛夫卡的坦克大戰:那次坦克戰役的主角是三個黨衛軍裝甲師,分別是警衛旗隊、帝國和骷髏師,而他們的對手是紅軍坦克第5集團軍。這次主角換成了第16裝甲師和坦克第4集團軍,相對於那次戰鬥中德、蘇雙方坦克數量對比,現在形勢無疑要有利得多——德軍不但在坦克性能上,在數量上也壓倒了對手。

他不想幹涉前線指揮官的決策,但一想到普羅霍洛夫卡戰役中雙方坦克兵在坦克被擊毀後還相互肉搏的情形,立即叮囑道:“坦克被摧毀後,一定要竭盡全力保住那些車組,決不能讓他們去幹普通步兵的事——坦克沒了可以再造,人沒了萬萬不行。”

胡貝愣了一下,馬上就答應下來。

在說話時,電話聽筒裏還伴隨著遠處傳來的炮擊聲與炸彈爆炸的轟鳴聲,在爆炸間隙,霍夫曼還能清晰地聽到前線正響起大批“烏拉”的聲音,然後緊接著又是一陣“烏拉”。

放下電話,他皺著眉頭問道:“俄國人的反撲很厲害?為什麽總是‘烏拉’?沒有我們戰士的呐喊。”

“元首,其實‘烏拉’不全是敵人的,至少有一半是我軍,而且我軍的聲音更響。”

經過韋勒的解釋,其他人才明白過來:頭一陣“烏拉”是俄羅斯解放軍的呐喊,他們緊跟著的口號是“為了新俄羅斯!”,第二陣“烏拉”才是紅軍,他們緊跟著的口號是“為了斯大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