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0章 高加索(4)

1943型整編裝甲師的坦克數量已超越兩個蘇聯坦克軍的實力,考慮到此時蘇聯坦克軍中還裝備了部分輕型坦克,再加德軍在坦克性能與人員素質上的優勢,一個整編裝甲師戰鬥力足以抵得上一個蘇軍坦克集團軍(通常轄有3-4個坦克軍和1個機械化軍,擁有550-650輛坦克),而這樣的整編裝甲師全德國目前只編成了兩個,且全在南方集團軍群中——第一個是第16裝甲師,另一個則是警衛旗隊師。

除此以外,曼施坦因又將3個虎式重裝甲營和12個獨立火箭炮連也配屬給一線部隊使用,在頓河流域的主要突擊方向集中了1000多輛4號或者虎式坦克,再加壓倒性的空中力量,整體攻擊能力十分強大,打得羅科索夫斯基上將的頓河方面軍節節敗退——他手下只有一個坦克第4集團軍,是故曼施坦因有“推進速度過快”的俏皮話。

對新的整編師編列思路,一開始各主要將領中只有古德裏安堅定不移地持贊同態度,認為裝甲師應具有350-400輛裝甲力量,他甚至希望將突擊炮營也換成坦克營,因為實踐證明突擊炮在防禦時是一把好手,但進攻中的效能依然不能與坦克相提並論,而包括曼施坦因等一線指揮官起初均對此抱懷疑態度,認為新編制規模過大,指揮起來並不如意,與其在2個師裏集中750輛坦克(或突擊炮),還不如將其拆分為3個250輛坦克左右的一般裝甲師。但兩個樣板師實際編列完成後,整編師的優勢就體現出來了:

一方面是指揮優勢,完整4單位制整編師確實指揮起來要比3單位制的普通師要復雜,但在取消軍一級編制後,集團軍可直接指揮到師,集團軍司令部-整編師-團這樣的命令傳導體系其復雜程度低於集團軍-軍-普通師-團的傳遞系統,而首批完成整編師換裝的4單位制裝甲師指揮官——無論是胡貝還是迪特裏希都是赫赫有名的驍將,水平有口皆碑。霍夫曼的想法很簡單,與其讓平庸指揮官帶領一般部隊,不如讓優秀將領多帶一些兵力。

另一方面是兵力配置優勢,同樣人數的4單位制的整編師比3單位制的普通師擁有更多作戰兵力——這話聽上去很矛盾,明明兵力一樣,怎麽會出現整編師比普通師擁有更多作戰兵力這樣的怪事?原因就在於構成不同,前者擁有更多的近戰(野戰)兵力,不管一個師有多少人馬,實際能投入作戰的只有近戰兵力,當近戰力量損失殆盡後,該師就基本喪失了戰鬥力。同樣4萬兵力,750輛坦克(突擊炮),整編師只需2個師長,2個裝甲團團長和8個坦克營長,而普通師需要3個師長,3個團長和9個營長,後者比前者多出師、團、營各一級指揮部及相應的警衛與保障力量,能投入一線作戰的兵力孰高孰低一目了然。

優化兵力構成,強化一線戰力是霍夫曼一再堅持的想法,他知道歷史上國防軍兵力編組中的問題:一是戰鬥兵力與支援、保障兵力不成體系,空有總兵力卻缺少實際作戰兵力,最突出的典型就是空軍,所以第三帝國總兵力雖然巔峰時期高達1200萬(三軍總人數+後備軍+黨衛軍+輔助軍事人員),但使用起來總感覺捉襟見肘;另一個是習慣於組建新番號而未優先補充老番號部隊,甚至為組建更多新部隊而一再往編制裏摻水,重點裝備越來越少,表面上看部隊數量很多,實際上打起來兩個新番號師不如一個老番號師,等“國民擲彈兵師”這種名頭的部隊出場時,基本已可以宣告投降了。

霍夫曼在經濟上進行了總動員,但兵力上並未進一步動員,相反還在1942年夏季950萬兵力的基礎上進行了削減。到1943年2月末最高統帥部重新統計時,德國武裝力量總人數約為900萬,包括:野戰陸軍440萬,陸軍後備軍130萬,空軍140萬,海軍60萬,武裝黨衛軍25萬和軍事輔助人員105萬。

其中變化最大的是陸軍後備軍,在1942年夏天180萬兵力的基礎上一口氣凈減少了50萬,其中70萬增補到了陸軍(同期增加了30萬新兵員,凈減少40萬),還有10萬後備軍因年齡偏大、身體情況不符合要求而被清退。空軍在一線飛機總數翻一倍的基礎上,兵力直接減少了30萬,冗員大量被清退到陸軍和其他輔助部門,海軍總人數基本不變,但由於作戰艦艇噸位和飛機數的增加以及陸戰隊的建立,其一線兵力比重提高了很多。通過這樣的調整,霍夫曼第一次將德國武裝力量實際一線作戰兵力比重提高到了50%以上,而清退的50萬壯勞力又可以投入各個生產崗位發揮更大價值。

由於沒有斯大林格勒戰役和阿拉曼等戰役的損失,再加上北方、中央兩個集團軍群一片平靜,德軍一線精銳陸軍兵力比歷史同期增加了近60萬——霍夫曼正是靠著這批精銳部隊中的一半拿下了北非與中東戰事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