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6章 官者,民之父母也

“陛下贖罪。”這個時候程萬裏自不敢對陸謙打下包票說睦州城池一段河堤無礙。

睦洲城對面就是神泉鎮,神泉鎮隔著就是安江、清溪的交匯處。分水壩工程之所以建設,就是因為彼處一到多雨時節就水位大漲。但現在分水壩的工程尚未完工,鳥用都沒有。匯流處的水勢若真把神泉鎮的堤壩給沖垮了,影響到了分水壩,損失可不會小。

睦州太守估計也是如此想的,這才提議在安江上遊扒個缺口,以減輕匯流處的壓力,也是減小分水壩的風險。那分水壩還未建成,一旦過了水,就全完了。損失太大!只是這真的是那個啥啊。

但話也說回,睦州太守作為本地的地方官,對睦州本地的水情最是心中有數,若非是萬不得已,又如何敢冒此之大不韙?

這事兒看上去就是一個提議,似乎行不行,還可以再商量。

實則呢?

陸皇帝不生氣上火才怪,也一下子叫程萬裏兀覺坐蠟。

修築減水壩是陸皇帝親手搞出的發明創造,就是在河道狹窄之處,另開辟一條大渠,汛期把水分流,引出去,平常也用作灌溉。效果顯著,自從面世來便就在各地多有修建。

“朝廷修堤壩為的是什麽?”減水壩那也是治河工程。“為的就是不扒開口子把百姓的生存之地當泄洪區,為的就是不叫百姓遭受水災。扒開口子很簡單,但那的的村莊呢、百姓呢、房屋呢、牛羊呢,通通付之東流。便是再有朝廷的賑濟又要多久才能恢復?”

必要時候舍小取大,陸謙自然有這個理智。但‘泄洪區’的損失又要怎麽來補償?

人都是平等的,憑甚拿他們的利益來換取睦州城,或是神泉鎮之人的利益?

大水無情,堤壩口子一開,泄洪區百姓就要緊急轉移,其損失之大,絕不是朝廷的賑濟和免賦免稅所能彌補的。

“那……?”程萬裏偷偷看了一眼次輔蕭嘉穗,首輔已經去鄂北坐鎮去了。

連連大水,長江水位猛升,先前鄂北更是鬧出了要泄洪的風波,許貫忠如何還能在金陵城內安坐?

“陛下息怒。臣以為,睦州水情本地官員當最是知情,臣以為該速回復之,讓其自行決斷為上。萬不要猶豫不決,以至於水情泛濫,損失更大。”

蕭嘉穗說話真有水平,直接踢皮球。

這事兒雖關系到陸皇帝的顏面,但睦州水情也關系到數十萬睦州百姓的人生和財產安危。這兩者孰輕孰重,在唐宋等前朝時候,自當是前者為上;但是在陸齊朝,蕭嘉穗卻相信陸皇帝是更關心後者的。

而那睦州太守既然上了如此奏折,他就該清楚這意味著什麽!

事情已經到了如此地步,就讓他發揮出自己最後的作用吧,然後等待他的後果,由他自負。

……

杭州巡撫衙門。

作為整個江浙的政治中心,在如今這個關鍵時刻,自然一樣是燈火通明。只是江浙巡撫李光卻早就不在杭州坐鎮,只有福王陸皖在。陳王陸川與江浙巡撫李光在接到睦州的上疏後就已經冒風雨,快馬疾馳的去往睦州了。

“李相公,您是知道的,神泉減水壩營造年余,耗資近百萬,內裏有我睦州各界捐贈的數十萬善款,眼看就要竣工,下官怎忍讓它功虧一簣?且若那裏工程被水沖垮,非只耗資巨大的分水壩付之東流,將對岸的百多村莊,萬頃良田,也將盡被淹沒,成千上萬的百姓要失去家園。而且,彼處地域甚廣,現在去通知百姓撤離,多是來不及了。所以,下官才出此下策啊。”

“而從州城此去安江三十裏處,彼處低窪地多,生民見少。且村中壯年人多已在河工上護堤。只要通知一聲,把老弱婦孺們撤出來,就可確保無人死於水難,至於房屋牲畜其他財產之損失,下官就是當掉褲子也保證給予足額賠償。是以,在那裏決口,分洪減洪,利遠大於弊。”

“睦州大雨不斷,安江、清溪水位不斷上揚,睦州城外水位更是一日三變。非是危機,實怠慢不得,不然下官又何苦自斷前程?”陸仁苦澀說道,打了皇帝的臉,那還能有好?他已經不想自己的前途了。

“兩地都有百姓,皆是陛下子民也,在哪裏決口減洪損失最小,就應該在哪裏決。下官敢請相公三思。”

如是,就在金陵城內給睦州的回書還未抵到睦州的時候,安江河堤之處已經被人為掘開了一個口子。

“殿下高義,相公高義。”若不是於禮不合,陸仁都想向陸川、李光跪下一拜了!

陸川則皺著眉頭看向李光,這人是個有擔待的好官,從他身上陸川似能看到已經病逝數年的老首輔宗澤的身影。他真不想看到李光前途盡毀。

“李相公就勿要於小王爭執了。”決口分洪這個罪過還是他來承擔吧,他是兒子。便是明白會掃老頭子的臉,會惹老頭子生氣,也不用擔心被很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