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0章 對南,對北

就在楊志在揚州城裏召集諸將的時候,廬州城裏,晁蓋同樣將麾下諸將聚集一處。

除去朱仝、郁保四,領軍諸將中宋公明的色彩已經看不到幾分了。宋清徹底的轉入文官,晁蓋大權在握,軍令所下,無敢不從。

那楊志、欒廷玉已東去,可晁蓋手下諸將依舊人才濟濟。除去孫立孫新兄弟,張清、丁得孫、龔旺三將,還有張俊、趙立,還有張仲熊、韓滔。

“大王已傳來軍令,中秋後就會起大軍掃蕩京畿,屆時我部就猛攻廬江,趁機盡取淮南之地。看宋軍兀誰能力挽狂瀾!”

晁蓋臉上直綻放出一層熒光。托塔天王從沒想過自己能有今日,如今真可是叫他唏噓啊。

“大王說了,這一仗打完,淮南就無須設甚個招討。日後只設征南、平南、定南三將軍,為南面軍馬差遣。俺晁蓋早早就在淮南廝殺,若是讓他人搶了先首,面上無有光彩。屆時,兄弟們面上也個個無光。”

晁蓋說話這叫一個直,但這卻是實話。雖然對南作戰,看似揚州處最為緊要,可惜有陸謙方臘這對翁婿的關系在,右軍都督府處的一幹兵馬,自根兒上便要不得三南將軍封號。

而除了他們後,廬州的淮南軍自是當仁不讓的。

“提及廝殺,適才就你幾個喊聲最大。可不要只嘴上的功夫,刀槍廝殺時卻成了個孬種。”

諸將軍應喝的高昂,很給臉面,叫晁蓋也心情大暢。指著張仲熊、張俊笑來,適才提到廝殺,屬他倆最是積極。

張俊嘿嘿一笑,“招討這話就屈說俺了。張俊是個粗人,得招討提攜,方才有今日。趕上了這皇朝更替,天下爭龍的天賜良機。可是知道此等佳時是機不可失失不再來。此時不拼去性命廝殺,立下功勞,好搏個封妻蔭子,掙上一份大大的家業,豈不是忒沒志氣。”

比起那留名青史的念想,這等思想也是沒志氣的。但卻貴在真實!

武人,尤其是在北宋重文抑武的環境下成長起的武人,人生最大的志向可不就是如此。

張俊的話一出口,在場的人頓時哄堂大笑。

而比起張俊的‘單純’,張仲熊面上閃過苦澀,“招討在上,在座諸兄弟誰不知曉俺家情形?我那老父親和兄長至今執迷不悟,兀自在牢中苦挨。雖不是吃苦,落在我心中卻是肝腸寸斷,痛如刀絞。只期望能沙場搏命,建立下功業,好叫大王赦免了我那老父親和兄長。”

張仲熊說的乃是實話。在座眾人如何不知道他家情形,早期時候,都難免有三二鄙視他之人。如今聽他言語,心中好不汗顏。

“敢請招討放心。待到廝殺時候,便是刀山火海,仲熊亦不會皺一下眉頭。定奮勇殺敵!”

晁蓋聽了好不高興,他喜歡重情義的人。“哈哈!好!好志氣!不愧是梁山軍兒郎!”若不是此處不是酒宴,就張仲熊這番話,晁蓋非與他痛飲三碗不可。

是以,這廬州與揚州處,兩地梁山軍都在摩拳擦掌,也就可見這江寧府戰場上,摩尼教軍正逐漸趨於劣勢中。

而七月的益都城,氣候適宜,市井繁華。

對比正史中的益都,因陸謙暫時定都於此,這益都城比起早先來不知耀眼多少。

雖然城池規模依舊如此,可四門外已經聚民成集,青州府都於其處設立四關大小官員並警局、稅務等,規格同比縣城。

城外百姓生活所在,雖沒有城池護佑,卻並不意味著就不安全。這裏的治安半點不遜於城內,說是夜不閉戶路不拾遺,那是不可能,但偷盜之事確實甚少。

除沒有城墻,這裏的一切都同比城內,街道修繕的整齊,兀自拓寬了很多,街道兩旁的店鋪被規範經營,雖要求不高,只是要求店鋪周圍幹凈整潔,但整個下來,卻已經讓益都老城新貌,有了非同以往的感覺。

唯一有些違和的是,這兒每日裏過往的兵馬太多。城外就有前後左右四軍大營,城池是中軍都督府轄地,城防使由左副都督兼職。此外城中還有親軍部隊。

每一日,無論刮風下雪,都會有成建制的兵馬從街頭經過。城內城外的調遣,每每都是如此。但與以前的軍兵不同,梁山軍的將校軍卒,雖整體上做不到秋毫無犯四字,可至少益都兵馬可以。才不會擾亂秩序,隨意掠奪街市財貨。

如此,豈能不教益都內外的百姓感到滿足?

隨著冀北、河東兩行省被納入治下,彼此的商貿往來,再次通暢起來。短時間內雖還引不起大的變化,但商路繁榮,於百姓官府都是大好事。

那頻繁的商貿往來,百姓們能收益,官府也一樣能獲得大量的稅收充盈金庫。

一支支商隊往來於齊魯、淮南、河東、冀北,放到後世就是晉冀魯三省,外加長江以北的皖地和蘇北,這已經是老大一塊的好吧。等到陸謙將京畿路拿下,中原省就也落入口袋,妥妥的魏武基業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