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9章 諸君且努力!

時維七月,序屬初秋,天氣卻依舊炎熱。東風吹拂,草木充榮。新雨之後,一輪白日,照耀得青天如洗,滿地無塵,一片紅光。

早前多雨的江淮之地終看到太陽,老天爺放晴,連著好幾日,真是好事情。

兀自是江北的梁山軍,江南對岸的摩尼教軍,更甚是大宋西軍,被這明媚的陽光沐浴著,天空蔚藍,陽光燦爛,都是覺得好不舒爽。

揚州城中,街道上不少軍士巡哨,更有些三五成群的軍士在臨街的店面酒鋪裏進進出出。

隨著淮南鹽業的復興,揚州天然之處,再度成為了鹽商聚集之地。

這才多久時日,市井已經再度繁榮來。可支撐著揚州繁榮的軍兵經濟,卻始終是一大特色。

早年揚州就已經發達,只言經濟厲害,並不比江對岸的金陵遜色,後者名蓋揚州城,更多是政治上面的因素。

當初揚州城破,城內大戶巨室,士紳豪門,不是早早就走了,便是站到了梁山軍對面,可是被清算了一遭。

但這巨室大戶就跟韭菜一般,殺了一茬還能再生出一茬。商賈就更不用多少,陸謙於鹽業上的約束甚是寬松,是只管出貨,只定下一條不可逾越的紅線來,其他的只憑那些鹽商去折騰。如此就叫這一行當裏瞬間湧滿了人。

而時日不長,誰優誰劣,便就已經分明。且隨著時日,這是優者更優,劣者更劣。前者儼然就是新的巨室大戶。畢竟偌大的江南都依賴兩淮產鹽。

梁山軍從以兵甲戰馬從方臘手中換糧,到現下,兩者交易中的兵甲戰馬數額反倒持續走低去。

那靠近水路碼頭,轉運方便之地的鹽價,就是要比內陸運輸不暢快之地的鹽價要低。

而這有了高低上下之後,那些賺到錢財的新晉鹽商,可不就瞅準了揚州城這一風水寶地?一個個都在城中置產置田,這就像當年殺進揚州城的梁山軍將士一樣。這些來自齊魯的大漢,幾人見得揚州城的繁華?又因為征戰有功,人人手中都有錢財。

一個個敲開那大門緊閉的店鋪後,都是風一樣的掃貨。誰叫那個時候,受戰爭影響,一應物價都在跳水,大跳水,倒是叫梁山軍撿了個便宜。

這期間至少有人觸犯了軍規,不要說是軍棍責打,就是砍頭的亦不稀奇。

可也正是那一顆顆被砍掉的腦袋,叫揚州城內的百姓商戶,個個為之大定。

那揚州城戰後的衰敗期甚是短暫,一大緣由便是駐軍將士的不定期掃貨。那只看個體是不值得入眼的,但當這個數字擴大到萬人時,那就是一股強大的力量。揚州地近江南,那時摩尼教已經攻取了金陵城,雖是把江南經濟商業搞得一塌糊塗,但畢竟是魚米之鄉,還是有些產出。尤其是南面的絲綢綾羅。

兼之揚州城內本身上下的手工業者,就如此的從慘淡之中緩緩經營,待到兩淮鹽業重新恢復,這才真正的步入正途。

彼時有大批的手工業者從江南而來,還有許多從對岸逃來的富戶,這些人做平常人家入城來,如何能一一辨認出他們舊時在家鄉的舊事?只能魚目混珠,一概視之。

而這些人的到來實是叫揚州城忽的被填補了空白,也叫揚州城的恢復速度猛地進入快車道。

好歹南岸正在征戰,城門處布置有兵馬,過往行人要出入城門,會被士兵例行檢查一番,只是這裏氣氛並算不上緊張,頂多是有些影響。

已休養許久的楊志部,就此地駐紮著。那欒廷玉已經引兵從淮西歸來,此時,右軍都督府一正兩副,三位都督全都在列,對著江南戰場虎視眈眈。

楊志原本名氣不顯,只能算是一員大將。早期梁山軍中以林沖、魯智深最顯眼,楊志雖然有著楊家之後的名頭,但在他投奔梁山泊前,林魯二人早已經是陸謙的左膀右臂。

但是自他被陸謙派遣南下,便就叫天下人知曉。先是奪取了齊魯南部,而後又殺入淮南,一路上攻城掠地,是真正的揚名立萬。

朝廷也好,綠林江湖也好,始知曉青面獸不僅是姓楊,本身更是有本事的。看其軍略,端的是個人物。

楊志的名頭前不需要再綴一楊家,他自身已立了起來。

現下青面獸已然是楊家當之無愧的領軍人物,而早年名頭無二的楊溫,卻沉沒了下來。後者在武略院任職,那當初被俘的人,只要不是韓存保這種‘死硬分子’,現下多在武略院中任職。權利風光是不許去提,可至少生活無礙。

楊志自從拿下揚州,就不曾再被調回益都,兩次回益都,也只是輕車簡行,在益都待不幾日就早早返回了揚州。他與武松、欒廷玉,引著右軍都督府下屬兩萬精兵,那始終就是一把尖刀,被布置在揚州。威懾著南端,只戰事需要,就可以輕易從北岸刺向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