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9章 楊大官人

滄州城,宋江、陳觀等官員陪著小旋風柴進齊到了城外粥場中。

“這風,這雪……”陳觀乃揚州人士,猛地來到北地,渾身穿了皮裘,又裹了一層軍大衣後,依舊覺得渾身刺骨冰寒。

對比來,黑三郎倒是好的很多,身上裹著厚厚的棉衣,風雪也不能消磨掉他心中的熱情。

向這一家問問那棚屋可結實否,向那個難民問問每日兩碗粥可能果腹?他在大批的難民用到滄州州治之前,便先下令在城外搭建粥場、難民營,還組織滄州城青壯維護看管。

這些棚屋雖然只是蘆葦枯草稀泥版築,但周遭潑灑的有冷水,後者被鋪上蘆葦,片刻後就有結冰,再抹上積雪,復用冷水澆潑,那一處處棚屋不僅能遮風避雪,更是堅固保暖。至少,滄州府在冰雪消融之前是不用擔憂難民的住處了。

卻是這黑廝焦頭爛額中想起了三國話本裏,曹操潑水凍沙立冰城一策,施展來果然得手。再叫青壯、軍士肅立以待,以作震懾。是以,這連日裏湧來的難民雖多,卻有條不紊,不見半點混亂。這都是滄州的準備做的充足啊。

按照統計,雲集在城下的難民已經超過了兩萬人,而如此人數還在不斷增長。這些人雖然暫時有了個遮風避雪之地,但是人口擁擠,後續難民不覺,此絕非長久之計。

柴進一路行到州城,自然曉得滄州地方還算平靜,各縣都設有粥場,甚至鄉鎮處也設有粥場,故而難民雖然湧入來數萬人之多,但社會秩序仍堅挺。

“柴進一路走來,滄州各縣鄉鎮半絲不見混亂,此皆二位之功勞也。”柴進對著宋江、陳觀兩個一拜,這後世人都還為鄉黨所累,就休要說眼下時候了。柴進在滄州過了半世,自然不願看到滄州陷入一片混亂中。

“大官人客氣。我二人身為本處之官,豈能不盡父母之職責。只嘆百姓艱苦,生民多艱也。”宋江如今在滄州官聲極佳,不僅是個人能力不俗,為人更有一套。比如那每月俸祿,每每都分出一半捐贈予善堂、學堂,依次輪流得之。

那善堂是梁山軍治下慈善機構的總稱,下屬包括濟養院——孤老院,育嬰堂——孤兒院,義莊——公墓,今年春季設立,及到夏季時候就已經鋪遍陸謙治下。

而學堂就是縣學、府學之統稱了。

宋江如今為滄州知府,每月的俸祿足足有一百五十貫。比之趙宋治下的同級官員會有所遜色,畢竟人趙宋是把公用錢借貸利息與職田的收入,交由部門長官支用,經常性發放給官吏們,也成為他們收入的一部分。官員出差或赴任時,可以憑朝廷發的“給卷”在地方上白吃白住,甚至領用糧食衣服等。然陸謙治下官俸,從來沒有糧食、布匹、茶、酒、廚料、薪、蒿、炭、鹽諸物、喂馬的草料等之類繁雜之物。從來都是直白的金錢。只將到手的錢財。

黑三郎現今為四品官職,這般能月俸一百五十貫,也是不少了。要知道正史中的清朝,有了養廉銀子後,知府官員的年正當收入也方才兩千五百兩。

柴進是一等一的大富豪,梁山軍打入滄州府後,自然不會動柴家的產業。遂即問道難民耗費。

宋江說道:“按上面吩咐,一成人每日供應二碗菜粥,不分男女。三尺之下孩童減半,繈褓嬰孩,其母每日多加一碗。蓋而言之,一人每日三合五勺糙米粗糧,另外加些菜蔬。”所謂三合五勺,就是一石之千分之三點五也。合、勺,都是古代之計量單位。一石十鬥,百升千合,萬勺。

換算成後世計量單位,便是210克左右,只能保證難民不被餓死。

“這般少?”柴進驚叫道。就他所知,軍中士卒日食兩升都是尋常啊。宋江哈哈一笑,這位大官人真是不知道平民疾苦,“不少了,不少了。”好歹能養活他們。要知道,即便是如此之標準,滄州城下兩萬余難民,每日就要耗掉七十石糧米猶多,整個滄州賑濟難民所耗都不下百石。合著征調的青壯勞力,這般耗費都小二百石了。

而這還只是一個開始,這才十月份,後頭的日子長著呢。

且,如果說河北、京畿的百姓還有梁山軍在救濟,那麽北地遼國南京、中京兩地的百姓,才是真正的慘不忍睹。

一場大雪過後,荒野城鎮,到處是餓殍凍屍。至於有沒有人在餓極之下做出一些慘絕人寰的事兒來,這就不是外人所能知道的了。一場大雪掩蓋了太多的罪惡。

郭藥師部在大雪來臨之前被趕出了南京道,再次回到了錦州前線。呼嘯的風雪和嚴寒的天氣,幾近叫交通斷絕、契丹人縮在暖和的錦州城中,對於城外的怨軍不理不睬。

不將上下的官兒都給喂飽了,你想見到糧秣發下,那才有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