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1章 舉人、秀才

一場喜事,陸謙也只是清閑了三五日。那王府裏的紅綢紅燈還未摘下,他就已經打馬趕制益都城北的軍器監。

此地乃金錢豹子湯隆主導,配有各類工匠三百余人,盡熟工巧匠,護衛軍兵兩營。

這一所在唯一的用處就是研制鋼鐵冶金技藝。

“冶金所靡費久多,實叫湯隆無顏面見大王。萬幸今朝大王有喜,叫俺這兒亦沾染了一份大王喜氣,終得突破。”湯隆話語中透著沉重,亦透著慶幸。如此長久,總算得一成果也。不然他真不好意思伸手朝戶部要錢了。

蓋因為,鋼鐵對古代戰爭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當梁山軍的板甲因為材質問題而陷入困境後,那麽如何突破這一瓶頸,就成了重點。

陸謙對鋼鐵冶金一竅不通,他就隱約記得一個坩堝煉鋼,好像是把鐵跟廢鋼何在一塊的,如此就能有鋼了。可他連那坩堝是封閉的還是敞開的都不知曉。

他的‘指導’意見對金錢豹子來說,不僅無有幫助,反而叫‘研發’陷入了困境。還要陸謙對此多少幫了點忙,一是熱氣吹爐,他甚至都不知道是不是這麽一說,只知個大致意思,就是把熱氣灌入煉爐中增溫,再一個他就是把氧氣、氫氣搞得來。當然,那氧氣已經變成了陽氣,氫氣已經變作了陰氣。入鄉隨俗麽。

反正他就知道這麽些,覺得有用處的是都說了來。卻叫湯隆歷經了無數失敗,比如坩堝內廢鋼生鐵不盡融,後世懂得鋼鐵煉制的人當知道那坩堝煉鋼的熱度是在1600°以上的。彼時中國的煉爐可達不到如此高溫。

等到湯隆他們給現有的煉爐,也就是小高爐,那技術水平跟後世‘大煉鋼’時代的小高爐是幾乎同一档次。加入來這吹熱系統,那技術水準可能都要超越了。

那接下來湯隆他們就見識到了坩堝炸裂的場面,因為爐溫上去了,可坩堝的材質卻不行,無法耐高溫。

總之,陸謙的‘指導意見’給整個研發過程帶來了很大麻煩。

如是,湯隆他們還是回歸到了灌鋼法上來。如今時代中國的灌鋼法已經歷經了數百年的傳承,就如沈括《夢溪筆談》中雲:“世間鍛鐵所謂鋼鐵者,用柔鐵屈盤之,乃以生鐵陷其間,封泥煉之。鍛令相入,謂之團鋼,亦謂之灌鋼。”

那所謂的“柔鐵”即是“熟鐵”。

比之後世近現代的煉鋼法是差之遠矣,但在如今這時代,卻絕對是世界第一。

湯隆他們用熟鐵打成薄片,如指頭闊,長寸半許,以鐵片束包夾緊,生鐵安置其上,洪爐鼓韝,火力到時,生鐵欲流,則以生鐵於熟鐵上,擦而入之。這實際上便是增大了生、熟鐵接觸反應面,教其含氧化夾雜增多,可提高碳氧反應的強度,增強去渣能力。並且,部分氧化亞鐵還可被還原,就提高了金屬收得率。

內中的原由,在場之人沒一個知曉,陸謙只是看著一塊塊鋼條被匠師捶打出來,而後聽湯隆言語說:“此類法所得鋼較前者可漲三成,價低兩成。”

再有便是一些小技巧。第一、煉制熟鐵時,使煉鐵爐裏流出的鐵水直接流進炒鐵爐炒成熟鐵,節省了鐵水凝成生鐵、再把生鐵熔化成熟鐵的過程。第二、煉鐵爐的連續冶煉,所使用的辦法是在鐵水流出後,用泥土堵塞出鐵口,鼓風繼續冶鐵,這就大大縮短了煉鐵的時間。

陸謙聞聲歡喜,增漲三成且降低兩成的本錢,可是一大貢獻。日後待火藥改進成功——他懷疑是硝石、硫磺的純度問題,叫他的槍炮大業搞廢,已經組織人力前去研究,但進度還少——鋼鐵冶金技術的發展將會給槍炮工藝帶來最紮實的基礎。

如是陸謙大大犒賞了一番冶金所上下,官職、金錢,不一而足。此輩人為他效力,有此成就,陸謙又何惜官位金錢。

人世間的一切都是一個交易,早陸謙穿越至今所感,人類之間才更是一“質量守恒定律”。

三阮兄弟、劉唐、李逵等等,對陸謙忠心耿耿,那是因為陸謙亦給予了足夠叫他們為之效死而無憾的“物”。

此‘物’不單單是官職、財貨,也不僅僅是輕易、尊嚴、恩義,乃是一切的綜合體。

如阮氏兄弟為例,兄弟三人本是石碣村小小漁民,日子過的貧苦,只看三兄弟只有老大成親,余下兩個依舊打光棍就曉得。但是現在他們是陸謙手下的心腹重將,執掌大半個內外水師,此功成名就是其一;而其二就是陸謙對他們的提攜、賞識、恩義。

且對比起其一,這其二才更為重要。對於阮氏三雄來,陸謙的情誼比官職財富更重更有意義,相隨微末,再夾雜上江湖義氣,這就是生死不換的鐵杆死忠。

那李逵也是這般,不然他這腔鮮血就是一都督府副都督能夠收買的嗎?真要重視官職,他還會大咧咧的叫喊陸謙“哥哥”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