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2章 收獲的季節

八月末,秋高氣爽,晴空萬裏無雲。

成熟的大豆與高粱,沉甸甸一片,高矮之間金黃色與青翠彤紅交織,仿佛是一層顏色絢麗的毯子鋪大地上。

相距益都有百裏之遙的淄州州治,熟透的大豆隨著清風翻滾,就宛如一片金黃色的海洋。

新任知縣李旭【即李若虛】束手立在一片田地邊,看著這金黃色的一片豆地,臉上也是抑制不住的笑。大豆可是好東西。

雖然那豆油少有人吃,內中有故豆腥氣,取之不掉,更多用來照明,可豆餅之價格卻是不菲,乃喂養牲畜之上佳之物也。官府敞開來收購,四季不絕。更休說大豆可制豆腐,後者亦是梁山軍四季皆需之物。豆腐、豆醬、豆乳、豆皮、豆幹、豆芽等等豆制品,不一而足。

官府的高價收購叫今年夏麥收後種植大豆的百姓,明顯超過了高粱,如今秋糧豐收在即,城外百姓已經出動,歡喜的迎來收獲。

李若虛自然不會在這個當口穩坐在衙門中,便是州官在此刻都還要到地方上巡視探看,他一初來乍到的縣官如何能這般大剌剌?何況他本身性格本亦屬務實,當初在洺州老家,小弟李若水高中進士,他大哥多迎來送往,此家中經濟則由李若虛擔當。那雖不會親下田畝耕耘,但對農事卻有一定之了解。如是就巡視縣境地方,今日正在白水鎮上。

“相公。”屬下一小吏奔走來,“速速回白水鎮,鎮中來了貴人也。”

李若虛“啊”了一聲,問道:“可知道來的是誰?”

“不曾有告,只那人隨從一員出示了官憑,還直言與相公有同科之誼。”誰都知道這位初來乍到的李相公乃今科進士及第,如此說來那貴人來頭可半點不小。

李若虛微微發愣,繼而忙叫回鎮去。

旁邊仆人迅速牽來一匹馬,李若虛翻身上馬,帶著兩個配馬的官吏,其一是白水鎮鄉官,就直奔鎮上。

“莫非……益都那邊來人了?”剩下小吏議論紛紛,望著縣太爺遠去方向,就有人如此想道。早前夏糧豐收時候,益都亦是派出不少人打探地方實情。

見三騎很快便沒了蹤跡,諸人只得搖搖頭,繼續巡查田間情況。那議論的話題就轉到了李若虛這位縣太爺身上了。

今科殿試,李若虛名列第六,按理留在益都不在話下。但這位爺卻主動來到了地方。雖然眾人都稱贊其敢任實事,但所有人心裏都知曉,李若虛如此做,必是受了那般一句話的影響。

故明主之吏,宰相必起於州部,猛將必發於卒伍——韓非·顯學。

據說這句話會被刊印在下一版的《施政計要》的前言裏。大王更親口言語:基層鍛煉乃文武官吏成長之必須課也。所以,就不要去摳字眼,去扒著時代背景去說什麽韓非子的‘真意’了,陸謙明明白白的說道了基層。

李旭打馬奔到鎮上,在鎮公署門前見到了一個熟人,常同也。今科第一人,狀元及第者,慌忙滾鞍下馬,飛近前來,說道:“李旭有失迎迓。”說著便拜。常同答禮。

二人敘禮罷,常同向內一示意,帶著李若虛就進了去。彼時李若虛如何還不知道內中人是誰?就他所知,這常同可是在秘書監任職。

深深吸一口氣,整整衣冠,這方繼續大步走入。

“李旭。”一聲輕喚,他踏入大廳同時響起。

望著廳中那人的面孔,李若虛直接拜倒地上,行禮道:“李旭見過大王。”其身側坐著二人,右側之人是本州兵馬使鎮三山黃信,另一個雖不認得,地位卻明顯要高出黃信一籌來。

“快起,快起。”陸謙喚李若虛起身,上下打量一番,方笑的說:“多日不見,你倒是清瘦不少。”這人是本屆進士之中,是第一個要求下地方為父母官者,也是科舉名次最佳者,更是錄取之二百人中來歷不明者之一,陸謙對其印象深刻。

“我已問過黃信,你到任時日不長,但做事踏實務虛,如此大善。”陸謙的誇獎叫李若虛欣喜若狂,但他性格謹慎,再是歡喜也不表露在外。待陸謙問起秋糧之情,便收拾心情,鎮定精神,一一為陸謙道來。

從一縣秋糧田畝,到大豆高粱收獲之畝產,再到接下日子裏抽調民壯,興修水利,修補道路,乃至著手設立縣學,聘請境內名師,招募生員。一五一十,點點滴滴,相關數字、規劃、耗費、人名等等,信手捏來,無有打嗝。

要說陸謙早前誇獎時候還有些虛假,更多是看在他頭頂氣柱一片忠誠的份兒上,那如今可就是真心歡喜了。

“好,為官一任造福一方,就該如此模樣。須知道,作事必須踏實地,為人切莫務虛名。”

李若虛一拱手,恭敬回答:“臣身為一縣之長,此乃分內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