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九章 水土不服的戰術(上)(第2/3頁)

他則親帥主力,向東,以攻取陽夏,從而掩護攻打商丘的中軍主力的側翼安全。

不過他也沒有立刻進軍,而是派人前往中路諸侯聯軍主力所在之處,將許城的情況大致說了一下,並且附上了自己的判斷。

消息送到中軍的時候,中軍的前鋒已經入雍丘,主力尚未抵達雍丘。

圍攻雍丘的墨家撤走之後,前鋒五千余人試探著進攻了一下戴城,但卻在戴城之南的一座小城邑受阻,守軍約有兩千,五千人攻擊不下。

諸侯們接到了段端的消息後,與重臣謀士商議之後,認為段端的判斷應該沒錯。

墨家既放棄了許,便證明其在泗上的軍力不足,若不然只要死守許地,那麽聯軍的進攻就會受阻。

退守潁水隱水之間築壘,只有一個原因,那就是召陵、隱陽不能失。

一旦此地失去,那麽駐楚軍團的南陽和陳蔡以及泗上就會被分割成兩部分。

諸侯聯軍的主力要出兵的前提,是右翼的段端所率領的韓軍攻下陽夏。

陽夏以北便是雍丘,雍丘以南便是重要的邊城承匡,承匡在雍丘和陽夏之間,曾經屬魏、後來屬楚、如今屬墨,當初是諸侯中原築壘區的重要組成。

諸侯聯軍主力便分兵一萬,轉攻承匡,主力行軍到雍丘,在雍丘駐防,積累糧食。

雍丘距離戴、承匡都不遠。

若是前鋒遇到了墨家主力,諸侯聯軍的主力也能很快抵達。

戴城若下,則北可以威脅陶邑、菏水築壘區,這是諸侯聯軍的既定目標;又可以在攻取承匡之後,進軍寧陵,寧陵一下,則商丘就赤身於聯軍之前了。

攻承匡,也是為了掩護右翼攻取陽夏,承匡一失,則中軍主力和右翼之間就可以溝通,一方有險,另一方便可快速支援。

既有支持,段端也便在諸侯主力分兵攻打承匡的時候,開始朝著陽夏前進。

前鋒三千余人先行到了許與陽夏之間的固城,亦是不戰而下,城中並無兵卒,墨家在這裏的官吏也早早撤走。

詢問了當地鄉人,鄉人之說墨家早在幾天前就撤走了。

段端有些懷疑,許城不戰而退他可以理解,收縮兵力以掩護南陽方向。

可是固城是個空城,他心裏就多少有些嘀咕。

本來他就認為不可輕敵,自己是側翼不是主力,兵力不多。

泗上之前還可以集結將近三萬人攻打雍丘,雖然沒有攻下,據說多為新卒老弱,但他和諸侯們的樂觀不同。

諸侯們的樂觀是被墨家逼出來的苦中作樂,十二日攻雍丘不下,就可以設宴相賀,以為墨家可以戰勝。

可段端心裏清楚,即便那些都是老弱新卒居多,圍城十二日,若非聯軍主力抵達大梁,只怕再攻幾日雍丘城就要被攻下了。

換言之,墨家現在在泗上的確兵少,不然不可能放棄許。

但是,墨家至少還能集結大約三萬部隊,這三萬人非是主力,不能夠吃下聯軍中軍主力,但若是自己貿然輕進貪功冒進,自己便有可能被吃掉。

墨家的野戰能力他是知曉的。

若是自己被吃掉一部、或者受到重創不能再戰,那麽中軍的側翼就會暴露。

到時候若是圍攻商丘不下,墨家主力返回,右翼又暴露出現空隙,將會極為危險。

於是他派出斥候,廣泛搜索周邊的情況,前鋒一部分在固城駐守,等待大軍抵達。

兩日後,右翼主力抵達固城,前鋒兵臨陽夏。

陽夏又是一座空城。

前鋒兵不血刃地攻下了陽夏,即刻回報段端。

段端聞之,不喜反驚。

手下將校謀士則道:“墨家無兵可用,故而以空城故弄玄虛,將軍何不趁機以輕兵突進,兵臨泓水,迫近商丘。”

“我軍若渡泓水,承匡守軍必然驚慌,只能撤退回商丘。到時候將軍可於半途伏擊。”

“如此一來,既可以攻破承匡,使得將軍與中軍相連並無阻隔,又立下先登先圍之功,足以蓋世。”

段端道:“昔者襄公於泓水,楚人半渡襄公言不推人於險、不迫人於阨而退之,以至宋國衰落。”

“墨家雖自有仁義,卻也不是襄公那樣的人。若其有詐,我軍困於泓水,進退不能之時,忽然圍困,又將如何?”

“屆時不但無功,反有喪師之罪;敗略之責。”

臨泓水有一城,名為柘城,因為城邑附近多有柘樹而聞名,傳說是上古炎帝一族分支的封地。

柘城距離商丘不過幾十裏,臨近泓水,昔年泓水之戰宋襄公於此上演了仁義無雙,卻遭人恥笑還葬送了宋國的霸權,可段端卻不認為墨家也是一群認可宋襄公仁義的人。

再者他的任務不是攻商丘,而是在攻占陽夏後,繼續向東攻取譙城,從而掩護商丘的側翼,隔斷墨家南部軍隊的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