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三章 衛鞅與商於(上)(第2/2頁)

一旦墨家的戰線拉長,可能就會形成僵局。

這樣齊國的主力還在,還不至於被各個擊破,從而可以達成盟約共同進軍,以形成兩條戰線上的兵力優勢。

於大局,的確應該是這樣。

然而,這是諸侯大爭之世,齊侯剡是齊侯,不是周朝齊省的高官,大一統之下可以放棄部分土地從而獲取優勢,但諸侯之爭的局面下,這就很難。

墨家剛剛滅了楚國,齊國之前也透漏出趁著魏國病瓜分掉魏國的想法,這兩件事在前,齊國豈能相信各國會全力幫著齊國復國?萬一墨家失敗退到江漢,說不定各國還要趁著齊國病的機會先把齊國做掉。

雖說泗上那邊多有學問傳出,諸如存地失人和存人失地的區別,然而齊國的縱深和基層統治卻不足以這麽做,因為對齊國來說,存人失地可能意味著人沒了、地也沒了。

深知如今局面困難,秦君只好派人前去拜會齊相,以說清楚其中的利害。

最終選擇前去做使者的,正是幾年前入秦之後於吳起身邊做中庶子、隨著吳起重病垂老而被推薦到秦國中樞的年輕人衛鞅。

自從那年百家相會於泗上後,衛鞅就離開了宋地,帶著一些同門來到了秦國。

屍佼和吳起有舊,通過屍佼的推薦,衛鞅入秦之後便在吳起身邊出仕。

他喜好刑名之學,而且又是三晉刑罰治國體系影響下長大的,走的是西河學派的那一套。

吳起在秦國西陲搞的和在西河差不多,兩方極為投契,加之衛鞅卻有才能,很快便脫穎而出。

吳起在秦國西陲的政策,就是翻版的西河武卒制,因為秦國西陲很適合西河卒制度,打的也都是那些落後的遊牧民部落。

但和在西河的制度又略有變化。

吳起將西河武卒制的經驗一分為二,分為府兵和募兵兩種制度。

在隴西、義渠、烏氏等地,遴選勇壯之輩,在邊疆地區授予他們土地和馬匹,免稅免勞役,形成了一個個精壯悍勇之輩組成的村社。

這些村社之人不需要納稅、家人不需要服勞役,沒有女人就去外面部落裏搶、沒人耕種土地就去外面部落裏抓、缺乏土地馬匹就去外面搶。

憑借從泗上傳來的作物、耕種技術、火藥等,這些人仍舊保持著農耕生活。

但是土地多、家裏奴仆多,所以馬匹也多,這些人是專職的軍人世家,是府兵貴族。

征戰的時候,他們一般作為騎兵,需要繳納血稅來代替他們的賦稅。

這些騎兵騎術很好,但是紀律性很差,不過肉搏、突襲、偷襲、掩殺之類的技巧極佳。

而且因為火器、車營術的配合,往往一個一二百人的府兵村落,就能夠打的周邊的遊牧部落逃亡,甚至有敢幹的想要戰功的,會有幾個鄉的村落聯合在一起行動滅掉一些大部落搶奪馬匹牛羊的事。

這種兵制使得秦國西陲的遊牧壓力銳減,但缺點就是這些村落時常會去搶劫一些前往極西之地貿易的商隊,但因為秦國主要是公營貿易,所以影響也不是很大。

而除了這種兵制之外,還有十分嚴格的編戶什伍制下的征兵制和募兵制。

在豬野澤等地,采取的是編戶之下的征兵制,但凡年紀一到,必須從軍服役。

什伍一組,共用耕牛,連坐刑法。

若是軍中服役立下功,則可以提升為府兵卒,可以分配土地,可以免稅。

軍中軍官,則都是一些貴族庶子組成,在那些叛墨主持的教育提下下接受過新式的教育。

各個城邑實行的都是這種征兵募兵制,而在偏遠地區則實行類似府兵的軍事貴族制。

依靠城邑的人口優勢和征兵募兵的紀律優勢,保證對那些府兵新貴的武力壓制,同時在戰爭期間又能夠拉出足夠的輕騎兵。

衛鞅並不喜歡那種邊疆的武卒制,但是對於城邑管轄的什伍征兵體系很擅長,他所學的屍佼的那些學術和西河的刑名之學在這裏當真是如魚得水,很快得到了施展的空間。

人要有能力,機會擺在眼前的時候才會脫穎而出。屍佼和吳起的關系,給了衛鞅一個機會,他也把握住了這個機會。

吳起曾說,西陲之事,若只是軍事,憑借馬鐙火器車營的戰術碾壓,不過是五大夫之功,算不得什麽驚天動地的功勞。

而最重要的,是打下來之後的統治,這才是可以使功超五大夫之上的關鍵。

這種思想之下,衛鞅所學也就得到了發揮。

吳起重病垂老的時候,也向秦君推薦了衛鞅。

秦君之前就知道此人,因為任免官員皆由君命,而且之前也有功勛,治下雖不富庶但是民眾守法。

推薦之後,深入交談,秦君也認可了衛鞅的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