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三章 衛鞅與商於(上)

這場關乎天下戰略的戰役雖然重要,但戰鬥的過程卻並不激烈。

濰水一戰,齊國在東線的七千常備軍全滅,大量的臨時征召的農兵投降。

消息傳到臨淄後,在臨淄監國的齊太子喜驚慌失措。

墨家的斥候甚至有跑到臨淄附近的,臨淄城中一日三驚。

太子喜只得一面即刻派人前往洛邑回報,一面意圖組織臨淄城的防禦,根本不敢輕易派兵出征,或者說湊不出一支可以野戰的機動部隊。

消息傳到洛邑的時候,諸侯亦是震驚,均道墨家野心已不遮掩,不可以不死戰。

話是這麽說,可到底怎麽戰,卻難以商量出來個結果。

齊侯剡欲要回軍,卻有大臣進言道:“此時回兵,正中鞔之適計也。”

不少齊臣在這一點上達成了共識。

但是,在不回援的情況下怎麽辦,倒是有了分歧。

有部分齊臣認為,墨家從齊國身上搶走的,齊國從魏韓身上搶回來,割魏韓以補墨家所攻。

不如和墨家媾和,割讓濰水以東,而齊國則趁機對魏韓開戰,割讓魏韓的土地以補償齊國的損失。

或者,直接和秦國合力,做掉魏韓,以洛邑為界,東西稱霸。

然而齊相田鞠卻反對,他道:“大軍多在平陰、泰山西南,若是回援臨淄,所需時日極多。”

“不若攻敵之必救,墨家既攻膠東,君上可讓大軍南下攻宋。”

“如今墨家野心昭然,諸侯深知利害。衛國力弱,獨自難以抗衡,君上卻攻宋,衛必從之。”

“宋地之戰若敗,則韓魏也不能獨存,是以韓必從之。”

“如此一來,韓軍可出數萬、齊軍尚可動四萬、魏衛及天子之師可出三萬,號三十萬,攻宋。”

“若下商丘,墨家必然回援。即便不回援,主力也不敢輕動。主力不動,以膠東一地之軍,難破臨淄。”

“臨淄雖不如彭城堅固,但也修整數年,銅炮亦多,糧食足夠,城中多有技擊之士,只要肯花錢便能雇傭,總還能守住。”

“若是回援,則正中墨家之計。到時候若墨家又攻平陰、泰山,齊國首尾必不能相顧,屆時更險。”

“況且,若膠東墨家有能力數日破臨淄,待君上大軍返回時,恐怕臨淄已破。若膠東墨家不能數日破臨淄,君上是否回去又有什麽區別呢?”

“是故我說,不如趁此機會攻其必救,拖韓、魏、衛下水與之決戰。勝,則齊可存;負,齊固亡矣,韓衛亦不得存。”

諸侯聯合作戰,最大的問題不是共同的敵人多能打,最大的問題永遠是盟友。

有時候,防備盟友要比防備敵人更重要。

現在諸侯還未準備就緒,墨家忽然來了這麽一手,打亂了諸侯的部署。

進言的齊國大臣很清楚,這時候攻宋並不是最佳的選擇,倉促之間各國不能湊出最完美的陣容和默契的配合。

一旦決戰失敗,諸侯也就完了。

但好處是如果失敗,可以拉著韓魏衛一起死,而不至於說齊國被蠶食吞並而韓魏尚存。

齊侯剡權衡了一下割魏補齊之策和拼死一搏要死一起死的策略,說道:“相言甚合吾心。”

遂派人前去聯絡韓、魏、衛等國不提。

秦人館舍內,得知了齊國如此動作秦人的意見幾乎一致,齊國這是背盟的行為。

齊國這麽做,制秦人於何地?

為了反墨的大局,秦軍放著在西河那麽大的優勢不打,坐下來和魏韓談,就是因為秦國知道一旦讓墨家做大、穩定了南陽和江漢,北方諸侯都沒有好果子吃。

這時候應該是如當年齊桓公尊王攘夷時候一致對待南方楚國一樣,最起碼要齊心協力。

齊心協力不是說說就行的,而是要互相配合做到。

齊國要單拉著韓、衛攻宋,秦國在商於之地和西河問題上就很尷尬。

假使齊韓聯軍勝了,秦國得到了什麽?

南陽墨家的駐楚軍團的所有壓力,都要秦國來撐,否則韓國無力攻宋。

各國還未準備就緒,秦國在南陽進退不得,西河卻又在談判,秦國到頭來就是在給各國做嫁衣。

雖說這一次諸侯要會盟,大義是反墨,可秦國卻不願意做殉道者,毫不利己專門利人。

若是這一戰敗了,那就更不用說,秦國在南陽更難進攻,徹底喪失了韓國的支援。

再加上和墨家的關系這麽一弄必然很僵,連在西河的攻勢都可能要停止以免墨家偷襲。

按照秦國君臣所想,為了反墨之大義,齊國不應該回援臨淄,也不應該這時候急匆匆地就攻入宋地,攻墨家之必救以衛齊。

而是應該放棄臨淄、向東撤退,堅守泰山、平陰一線。

將墨家的戰線拉長,使得墨家無力進攻,而且墨家若是攻到平陰等地,就必須要擔憂趙國可能渡過黃河幹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