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八章 無力幹涉(第2/2頁)

復國的主力貴族們,更不是為了謀求人民的幸福去做人民的公仆的,中山復國他們是要做真正統治的貴族的。

商人得到了許多的專營權,若是能夠忍住求利之心而不去過分盤剝,那才是真正見了鬼了。

貴族得到了大量的封地,若是能夠放棄自己的利益,主動變革有利於人民,那這些貴族也就不再是貴族。

而自從墨家開始開辟南海之後,各個諸侯國的大部分商人都把目光投向了對外貿易和開辦作坊或者是在南海購置土地長工,中山國那邊的那點利潤逐漸被幾個在北方的大商人獨占。

目光長遠的都明白早點抽身,因為他們知道墨家的政策不允許中山那樣的經營方式。

到如今墨家終於怒斥中山不義的時候,很多提早賣掉股份而轉營南海貿易的商人都松了口氣。

他們選對的路。

隱陽之戰後,趙國最終確定了往中山擴張的戰略方向,因為趙國知道中原這地方看著富庶但實際上卻是個火藥桶,稍不注意就會惹火燒身。

魏國公子摯取消了自己中山君的虛號之後,隱陽之戰墨家差點漁翁得利,秦國崛起,這種情況下三晉的關系有所緩和。

三家合力做掉了晉國,瓜分了晉國最後的一點土地,貶晉侯為庶人,但還是保留了一定的封地給晉侯以延續祭祀。

隨後秦國開始隔三岔五的襲擾西河,和墨家默契地進行著東西對進的戰略,墨家給魏國放完了血秦國不會等到魏國休息過來,而是會借著魏國的虛弱繼續放血。

三晉關系的緩和,墨家認定中山不義的宣告,使得趙國有了入侵中山的底氣。

趙與中山大戰。

與此同時,秦國集兵五萬,渡過渭水,與魏戰於陰晉,魏武卒三萬覆滅,秦國大勝,魏國在西河的最強大的一支野戰部隊覆亡。

自此,魏國在西河已經沒有了戰略進攻的能力,甚至沒有了有效防禦的能力,只能依靠一些山川的險峻扼守。

魏武卒不是農兵,是類似於府兵的職業兵,三萬魏武卒比得上十萬征召的封建農兵,這三萬魏武卒的覆滅就意味著魏國的野戰力量徹底沒了。

秦趁機東進,奪華山、臨函谷,趙、韓大驚,派兵支援,魏人死守函谷關,以曲沃為後援與秦對峙等待援兵。

魏侯擊聞此大變,一病不起,病中將兩個寵愛的兒子叫到身前,叮囑公子緩與公子罃要兄弟和睦,卻最終不忍除掉一個。

韓國出兵三萬,趙國出兵兩萬,助魏守西河,與秦對峙。

各國的出兵數量越來越少,可戰鬥力實際上越來越強,三萬常備軍可以吊打十萬農兵,這是吳起早就總結出來的道理。而養三萬常備軍的花銷,可能是十萬農兵的數倍。

經此一戰,不論勝負,魏國都不可能拿出足夠的力量來幹涉泗上了。

韓國這幾年也算是勵精圖治,又不像魏國一樣四面樹敵,多少還有點力量,可也不是依靠一國之力就能幹涉墨楚之戰的強國了。

趙國正在和中山作戰,而且因為北方還有河套地在墨家手中,即便出兵也不能出太多。

西邊要擔心的秦國,因為西河一戰反倒是不用太過擔心。秦國能走的路也就是從隴右或者翻越秦嶺去攻南鄭,一旦久攻不下就會面臨大敗,這個又和墨家在楚國的作戰順利程度息息相關。

迅速瓦解了楚國主力、取得江漢之後,南鄭的潛在危機也就解除了。

吳起也老了,適擔心的就是吳起經營隴西之地,找準機會趁著墨楚大戰的時候忽然出兵,從隴西入漢中,拿下南鄭,從而為將來攻取巴蜀做準備。

可吳起卻因病回到了秦國都城,墨楚開戰的時候並不在隴西地,墨家也不敢大意,南鄭加強了防禦,扼守秦嶺道路的同時,只派出了部分兵力順著漢水而下。

如今江漢局面已經穩定,秦國已經錯失了最佳的出兵時間,這時候秦國想要有所動作也得先解決一下西河問題,解決一下和魏韓趙之間的外交關系才行。

燕國窩在燕地,受到的中原變革的影響最小,整個一個符合周禮的活化石,還沒有經歷過滅國重生的變革,對泗上的幹涉能力微乎其微。

偌大中原,唯一有能力幹涉泗上的,其實就剩下了一個齊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