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四章 蘄春(第2/2頁)

結果開了幾天的會,會還沒開完呢,傳來消息,楚王投降,楚國七萬大軍一夜之間逃亡了一半,之後的仗都沒怎麽打就大獲全勝,大軍開進邾城,向北奪取隨邑隨後分兵進駐鄢郢和郢都。

於是會上得出了個結論:之前對敵人的軍事力量估計過高,有點料敵於寬而且過於寬的錯誤。

鄂地這地方,是東西要沖,所以對楚一戰打成什麽樣子,直接影響這裏的建設計劃的方案。

打得不好,那就要考慮鄂地將來會長久拉鋸爭奪,那就要以土改擴軍為主。

打得好,能保住鄢郢、淮南,那麽鄂地就是安全的,可以立刻建設為原始工業區,擴軍之事便不急,由江漢平原承擔兵役和糧食,鄂邑先行發展工業。

鄂邑要發展原始的基礎工業,復刻泗上那一套此時驚為天人但放到後世頗為原始的煤鐵基礎工業,糧食問題必須解決,鄂君各個縣的土地改革工作也要迅速執行,並且要保證四年之內能夠提供一個大約四五萬人的大型工商業移民城邑所需的糧食。

包括金礦、銅礦、鐵礦、煤礦等諸多行業,必須要有糧食支撐。

於是會上決定,鄂邑原本的大型的已經規模種植商品化的土地不分,而是采取公營農場的形式;而鄂邑江北地區的村社則采取劃分土地私有的方式,利用鐵器鹽棉布等商品換取糧食的方式。

不止如此,因為要將鄂地為郡治,所以在鄂地投入的資金、幹部都是極多的,要在江北集村並屯、強制遷徙、解放鳩茲國等地的奴隸、並且將鳩茲等地的人口向南遷徙,圍繞著蘄春為中心建縣。

並且考慮到今後鄂邑的工商業發展,蘄春縣等地的土地私有制要盡快完成,並且一旦禁止售賣期一過,盡可能鼓勵土地兼並和大規模種植,讓破產農戶要麽去做工,要麽做農業雇工。

劉展很清楚會上的意思,但七八年後的事現在看來暫時與他無關,他要做的只是主持好蘄春的前期建設。

好在資金、鐵器、農具、幹部都不怎麽缺乏,雖然不少都是些比他還年輕許多的小夥子小姑娘。

蘄春此時本身也就是個鄉的級別,蘄春當地的事自有鄉長級別的年輕幹部負責。

和他一起搭起來蘄春縣政府架子的人,也都頗有此時的時代特色。

負責治安的縣尉,是個退役軍官,七八年前在隱陽斷了一只手,自苦以極派的,一年四季穿著一身沒有領章的軍裝,非正式時候全都學當年子墨子一般穿草鞋。

負責宣傳的,不是軍中出來的,而是和劉展差不多,是洪澤新縣移民區出來幹出來的,年紀不大。

負責婦女兒童教育醫療生育等的,是個女性,是標準的“強制村社教師”出身,最開始免費入學後學成後強制分配到各個村社當教師先生、有時候還要客串一下接生之類的村社巫醫之類的工作,在淮北待過五年。

丈夫是日用品以及紙幣兌換供銷社的,調到這裏,主要負責蘄春縣的第一家雜貨鋪以及貨幣推廣等。三個孩子也都跟了過來,反正將來考試是分郡名額的,這也算是一種變相的福利和好處。

蘄春的第一負責人是標準的書秘派,年紀也不大,在泗上的縣中做過書秘。

這基本就是整個蘄春的官員,蘄春管轄的範圍挺大,但隨後的集村並屯政策實行的話,蘄春的實際管轄範圍其實沒有地圖上那麽大,因為更為偏遠地方統治起來入不敷出,不需要立刻管轄,之後可以慢慢來。

加上將要遷徙的、附近能夠管轄的到的,一共大約有五千多戶。如果鳩茲國的人口也大部分遷徙過來的話,能夠有效統治的可以達到九千戶左右。

縣政府暫時就設在原本士人的莊園內,同時也是蘄春的第一所小學的所在之處。

上面對於學校建設極為重視,調撥了不少強制的教師先生,大部分都是夫妻倆。除此之外,還調撥了大量的玻璃,總言而之就是學堂一定要是村社最為富麗堂皇的地方,至少現在要是。

現在泗上是拿著積累了三十年的財富和人才在建設楚地,雖然在人員上仍舊有些捉襟見肘,但是上面也說了,比起當年泗上初建之時條件要強得多,所以要盡可能做好。

這些強征過來的教師先生,基本上都是一些新移民或者是貧苦地區、越地的人,他們自小就進入學堂學習,長大後所需要承擔的代價就是要強制服從分配至少服役八年。

很快,縣政府和縣第一小學就在蘄春那個中士的宅院中掛牌成立,縣委的這些人也接到了上面的命令。

三個月內完成全縣的土地改革工作,確定土地疆界,三個月後征召至少千五百人服役,參加鄂邑的建設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