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九章 用險(第2/2頁)

再加上水文和風向的問題,在這裏戰勝楚國水師的幾率不是很大,可能只有五五開的可能,失敗的後果是深入到這裏的墨家所不能接受的。

利用沙洲水道分割長江的特點,占據水文深水一側和沙洲,利用火炮和上遊優勢封鎖水道,使得楚國水師成為一支死水師,一旦陸戰失敗水師也同樣失敗——那麽對於墨家短時間內平定江漢是意義重大的。

甚至於六指這樣跟他說,如果他能夠死守住不讓楚國舟師的主力通過,那麽一旦墨家突破了巴水防線,六指可以立刻調派一半的兵力回援淮南,從而大大緩解後方面臨的巨大壓力。

這並非是六指在誇大其詞,而是確實如此。

楚國能夠在巴水堅守的最主要原因,是因為楚國還有一支水師,使得墨家無法控制長江。

這支水師的存在,使得墨家無法從側翼進攻,只能選擇正面硬頂。而且就算真的突破了,這支水師不滅,陸軍深入的速度就不能太快。

關於第六師攻占沙洲和江心絕壁之後的可能,參謀部也給出了幾種可能。

其一,楚國水師一看情況不妙,在火炮沒有運抵到位之前迅速向後溜,只靠步卒肯定是擋不住的,沒有炮的話無法封鎖。

這種情況下,墨家可以控制長江水路,楚國堅守在巴水的精銳野戰軍團等同於側翼暴露,除了向後退沒有別的選擇。

而這麽大規模人數的後退,稍有不慎就會變成潰敗,所以楚國水師直接溜走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其二,楚國水師知道情況不妙,立刻告知楚王,楚王並不愚鈍,立刻看出來問題所在,遣派精銳反擊。

畢竟有些地方在自己手裏似乎並沒有什麽卵用,可一旦落入敵人手中那就是如同被卡住脖子那麽難受。

但一則第六師有長江之險,二則第六師善於防守而且是幾個全員裝備了燧石槍的主力師之一,不敢說以一敵十,但固守一處簡單的堡壘,三四倍的兵力是難以拿下的。

這種情況下,楚國就要分兵,而一旦分兵,則為主力強渡巴水擊潰楚軍主力創造了條件。

只要第六師能夠撐到楚軍主力覆滅,其實第六師的任務也就完成了,丟失了岸上的水師等同於不存在,除了投降和自沉之外並無其余選擇。

所以這一步棋看似兇險,實則成功率很高,只要第六師能夠發揮出來正常的水準,守住並不成問題。

在那一處沙洲再往西,就是大片的沼澤地,根本不能通行船只,更不要說大軍前來。

唯一可能暴露的後方也就是鄂城、大冶山方向。

但那裏的楚軍無論數量還是質量,都不足以抵擋一個師兵力的圍攻,而且那裏本來也是墨家活動的重災區,根本算不得問題。

鄂地以南,就是荒原了,楚國在那裏沒有大型的城邑,也只能算得上是理論上的國土。

六指甚至明確地告訴於菟,只要他們能夠守住,那麽這一次滅楚第一功就是他們師。

避開水戰,全力陸戰的同時還能毀掉楚國水師,那麽整個楚國腹地就被無形中分割成了四塊。

桐柏山到漢水為一塊,其中包括唐、隨、新市、夏浦、安陸等。

漢水以西、長江以北到上庸、西陵乃至於郢都竟陵為一塊。

長江以南、湘江以西為一塊,包括遷徙到這的蔡侯國等城邑。

長江以南、湘江以東,包括長沙等楚國重要的後勤糧倉等為一塊。

以整個雲夢為中心,借助舟師水軍使得楚國各個城邑無法連接,襄陽一堵、臨武一下、邾城一破,那就是各個擊破的結局。

有舟師的配合,江漢地區被河流分割的破碎平原就可以用更少的兵力攻取占領,而且不用擔心側翼被偷。

有主力舟師的配合,襄陽就是個粉碎楚國南陽方城以及可能的秦國幹涉軍的絞肉機,北方在重新取得水軍優勢之下,幾乎沒有渡過漢水拿下襄陽的可能。

同樣的,舟師若在,越國就不敢北上,哪怕知道墨家的主力都西進到了江漢,越國也不敢貿然北上,以免最後的一點兵力被隔斷後路死在了江淮之間。

帶著這種重任在肩的興奮和忐忑,於菟踏上了這一次穿插包抄的征程。